Powered by RND
PodcastsLeisure示罗花田

示罗花田

示罗小姐
示罗花田
Latest episode

Available Episodes

5 of 18
  • vol.18 对话瑶妹-为自己发声!在维权与梦境中重获生命力
    00:00 - 开场介绍 主持人Shiloh欢迎老友嘉宾瑶妹回归。 回顾瑶妹上一期分享的抑郁与自我救赎故事。 本期将分享瑶妹“重生”后,如何爱自己、为自己发声、接纳情绪的全新故事。01:34 - 第一部分:租房风波与硬刚维权 背景:为了通勤安全方便,瑶妹决定在单位附近租房,并看中一套年租9800元(含2000押金)的老房子。 02:43 - 仓促签约:看房当天感觉不错,未仔细检查便签合同并一次性付清全年费用。一个关键伏笔:房东让她代签了名字。 04:29 - 糟糕的入住体验:入住当晚(9月7日)才发现房子问题多多:无空调、门把手是窟窿、装修阴森令人害怕、蚊子极多,一夜未眠。 07:00 - 尝试协商解约:瑶妹主动联系房东,承认违约,并愿意按合同支付一个月租金作为违约金。房东态度恶劣,指责她出尔反尔,耽误了“租房黄金期”。 08:48 - 对方得寸进尺:房东提出无理要求:要么瑶妹自己当“二房东”把房子转租出去,要么必须住满。沟通升级为争吵,房东丈夫甚至进行人身攻击。 10:36 - 对方露出真面目:瑶妹提出赔付两个月房租,对方嘲讽并表示“一年的房租我会稀罕你两个月?”,并叫嚣“你去法院告我!” 11:46 - 发现合同陷阱:瑶妹惊觉,合同上房东的名字竟是当时让她代签的!这可能是对方早有预谋。 13:31 - 决心维权:咨询律师后,确认即使合同签名有问题,凭借转账和聊天记录依然能证明租赁关系。瑶妹决定不为钱,只为争一口气,向“恶势力”宣战。 15:20 - 家人的担忧与对方的贪婪:丈夫担心诉讼耗神,尝试妥协,提出扣三个月房租,押金待房子租出再退。对方反而变本加厉,要求扣四个月房租并押金。 17:19 - “硬刚”到底:瑶妹被彻底激怒,编辑了一条充满“法律威慑”的信息发给房东,表明已准备好所有材料,将坚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21:03 - 钥匙归还与当面交锋:在法院工作人员提示下,瑶妹意识到需归还钥匙终止租赁期。她设法找到房东单位,当面归还钥匙并进行录音取证,对方态度依然蛮横。 26:49 - 关键转折与胜利:在一位法律专业的滴滴乘客提示下,瑶妹明白了让房东尽快把房子租出去对自己最有利。她配合了房东的验房要求。 28:48 - 成功退款:验房当晚,房东主动退还了扣除一个月租金、一个月违约金及少量水电费后的款项,共计8445元。维权成功!30:37 - 维权背后的心态转变 从自我攻击到坚守原则:瑶妹反思,以前遇到这种事会陷入自责,听不得别人说“你当时为什么不...”。现在她能清晰区分:我的问题我承担,但你的过分要求我绝不妥协。 行动力带来信心:朋友惊叹于怕麻烦的瑶妹竟能为维权付出如此多精力。她发现,为自己发声的行动本身,比结果更能带来自信和力量。 “信心是成功经验的积累”:这次经历,连同之前处理车祸逃逸的事件,让她积累了应对冲突的勇气,不再逃避。41:13 - 第二部分:一个治愈的梦境 瑶妹分享了一个关于父亲和表妹的深刻梦境:在梦中,她因感受被表妹及其朋友忽视和冷落而提前离开,却反被质问,感到委屈。回家后,她因情绪激动出车祸受伤,却选择默默回房,不向家人诉说。父亲主动进屋关切,听完她的诉说后,坚定地站在她一边,甚至不惜与好友(梦中指责她的男孩的父亲)闹翻也要为她“算账”。最让瑶妹泪崩的是父亲最后的话:“爸爸以后一定会好好关注你的。” 梦的启示:这个梦反映了她内心对“被看见”、“被专注倾听”(她的主要爱语是“精心的时刻”)的深切渴望。父亲的转变象征着关系的修复和内在的治愈。52:51 - 第三部分:生活中的连接与意义 通勤中的美好相遇:瑶妹分享了通过开顺风车认识的三位朋友,都在她需要时给予了巨大帮助:装修老板耿老板帮她应对装修纠纷;法律专业的樊老师在她打官司时提供咨询;心理咨询师杜姐为她同事孩子的心理问题提供帮助。 “坏事”的另一面:曾经让她不甘的通勤生活,却成了帮助他人的管道。这让她意识到,看似不理想的环境,也许正承载着意想不到的祝福和意义。 幸福在于心态:不再执着于“一定要在西安有高薪工作”的执念,而是专注于经营眼下具体而微小的幸福:和丈夫夜跑、骑电驴遛狗、回家吃爸爸做的饭、下棋打麻将。01:16:13 - 总结:幸福可以很简单 瑶妹的幸福感来源于将生活“具象化”:家人的陪伴、宠物的欢乐、健康的身体和用心度过的每一个瞬间。 关键心态:不盯着自己没有的,而是细心查看并感恩自己拥有的。提升自己内心的水位,而非执着于搬开环境的礁石。01:18:16 - 结尾 主持人Shiloh总结:瑶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力的样子——勇敢发声、在乎自己的情绪、换一个眼光看待生活。 核心信息:快乐和幸福其实可以很简单,源于爱自己、爱生活的勇气。感谢收听!希望瑶妹的故事能给你带来一些力量和启发。欢迎分享你的感受和故事。
    --------  
    1:01:26
  • vol.17 允许自己做个人— 拥抱不完美的生活哲学
    主持人: Shiloh (示罗) 主题: 探讨如何在30岁后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情绪和局限,从而获得内心的松弛与自由。00:00 - 开场 引入话题:“允许自己做个人”。 灵感来源于哈佛积极心理学课程:承认作为人就是不完美的,会犯错、有情绪、有局限。 接纳这一点能有效缓解压力和焦虑。01:23 - 30岁后的松弛感 与20多岁相比,30岁后心态发生巨大变化:自我认知更清晰,内耗减少,学会了接纳。 核心转变:从“要求自己完美”到“允许自己犯错”。01:55 - 1. 允许自己犯错 童年创伤:分享小学时因粗心打翻油罐,被家人责备“带来厄运”,由此产生巨大内疚和羞耻感,并长期害怕犯错。 成年后的改变: 工作犯错:在学校因粗心出错考卷,但能理性应对:道歉、补救、接纳错误、不自责。 心态对比:以前是“双重打击”(自我攻击+他人责怪),现在是“先接纳,后解决”。 关键认知:无法控制他人态度,但可以控制“我如何对待犯错后的自己”。11:44 - 2. 允许自己有情绪 核心:不是禁止情绪,而是承认情绪并将其健康地表达出来,而非压抑或爆发。 案例一:与母亲的沟通 母亲习惯性“打压式比较”(如:评价她的Vlog“不专业”)。 旧模式:情绪爆发、争吵。 新模式:直接说出感受——“你这样说让我不舒服,请不要比较我。”沟通效果更好,关系更健康。 案例二:与朋友的沟通 直接表达:“你这样说我不喜欢,下次请不要这样。”避免积怨和冷暴力。 积极情绪:同样需要表达,如对伴侣和朋友的感激与爱意。 总结:所有情绪(喜、怒、哀、乐)都需被承认和接纳,它们是完整人生的一部分。21:38 - 3. 允许自己不擅长/做不好 个人案例:不擅长办公软件、教学设计,没有经商头脑。 心态转变:从“我是不是不够好?”到“这只是我不擅长的领域”。 行动:避开短板,将精力聚焦于擅长且热爱的事情(如:实践、沟通、心理咨询)。 启示:不必在不擅长的事上死磕和内耗,应去寻找和发挥自己的亮点。26:47 - 4. 允许自己被别人讨厌、让别人失望 过去的讨好型人格:总希望被所有人喜欢,无法接受父亲对自己人生选择(如:不追求稳定和财富)的失望。 心态转变: 课题分离:分清“我的人生议题”和“别人的人生议题”。别人的看法和情绪是他们需要处理的,我无法控制。 核心准则:“不让自己失望”优于“不让别人失望”。 推荐书籍:《被讨厌的勇气》。 小鸟的哲学故事:别人不喜欢你,是“对方需求的反应”,而非“对你价值的评价”。 实践:做播客、发视频时,不再为点赞数和他人评价所困,专注于自我表达。38:19 - 5. 允许自己做不到 案例:朋友做不到早起;自己做不到饮食清淡。 方法:接纳“做不到”,并寻找其他方式弥补(如:做不到清淡饮食,就用运动来保持健康)。 避免内耗:不强迫自己做不擅长或痛苦的事,不因此批判自己。41:50 - 6. 允许自己有缺陷 父亲案例:因脑梗留下后遗症,因“不允许”自己有缺陷而陷入持续的痛苦和内耗。 对比案例:一位老师接纳自己“左耳失聪”的缺陷,与之共存,改变了生活方式,依然积极生活。 启示:接纳生理或生活中的缺陷,是走出内耗、积极面对生活的开始。45:00 - 7. 允许自己生活跟别人不一样 从“比别人差”到“和别人不同”:不用世俗标准(房、车、收入)衡量自己的生活。 个人状态:租房、无车,但感到非常幸福。不与事业成功的亲戚或旅居海外的朋友比较。 核心:“好”没有统一标准,专注经营让自己满意的生活。 延伸:允许自己“不喜欢现在的生活”,这种不满可以成为改变的动力(如:辞职)。51:46 - 8. 允许自己有梦想但暂时做不到 个人状态:有多个梦想(心理咨询师、热门播客主、居家博主),但都尚未“成功”。 心态:接纳人生的平淡与普通。并非每个人都要轰轰烈烈。 鼓励:珍惜每一个平凡的瞬间(与朋友吃饭、看一场电影),认真过好每一天,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和值得庆贺的生活。 推荐电影:《时空恋旅人》——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平淡瞬间。55:22 - 结尾总结 重申主题:“允许自己做个人”。 生活的美在于起起伏伏和平平淡淡。 所有这些“允许”,是对自己的接纳,也是我们作为普通人最值得庆贺的地方。 最终寄语:做一个普通且闪闪发光的人。感谢您的收听!欢迎分享您对“允许自己做个人”的看法和经历。我们下期再见。
    --------  
    56:48
  • vol.16 一个普通人的10个幸福灵丹妙药
    主持人: Shiloh (示罗) 主题: 分享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却真切的幸福瞬间,为你的生活注入能量。00:00 - 开场 主持人Shiloh自我介绍,并分享本期主题:普通生活中的小确幸。00:37 - 1. 在拥抱中醒来 即使不上班,也坚持与丈夫保持同步作息。 每天早上在丈夫的拥抱中醒来,为一整天设定幸福的基调。 早起带来高效的一天,完成学习、播客、烹饪等多重任务。04:31 - 2. 铺床 推荐书籍《Make Your Bed》(中文译名:《铺好你的床》)。 铺床这个行为能为一天设定“整洁、有序”的基调。 整洁的床铺能直接影响心情和行动力。07:19 - 3. 每天至少做一顿饭 理解上班族的难处,但对自己而言,做饭是幸福感来源。 好处:省钱、健康、厨艺提升、满足味蕾(作为四川人无辣不欢)。09:47 - 4. 一边做家务/做饭,一边听播客 将“浪费时间”的家务变成一举两得的享受时光。 通过播客持续输入新观点和知识。 因为能听播客,甚至会和丈夫“抢着”做家务。15:00 - 5. 运动 运动是情绪的“兜底”保障,能消耗能量并分泌多巴胺。 引用哈佛积极心理学观点:运动是预防和改善抑郁的“灵丹妙药”。 偏爱游泳、跑步等单人运动,享受独处和聚焦自我的时光。18:43 - 6. 写日记 非每日流水账,而是记录心情、消化情绪的自我疗愈过程。 通过书写梳理和“想通”很多难题,效果堪比一次心理咨询。 在生日和年终进行回顾,能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22:41 - 7. 做计划 作为ENFP(快乐小狗)大P人,通过每日计划本对抗惰性。 写下待办事项(不要求全部完成)能提供动力和方向。 每完成一项打勾,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充实感。24:40 - 8. 每天至少拥抱一个人 详细介绍《爱的五种语言》:精心时刻服务的行动肯定的言辞身体的接触(主持人的主要爱语)接收礼物(主持人的最次要爱语) 强调了解伴侣爱语对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拥抱能极大提升幸福感,建议每天至少拥抱5个人。32:51 - 9. 跟陌生人/半熟人打招呼 作为E人的专属幸福:与小区阿姨、门卫、菜市场摊主建立联系。 这种“人情味”能打破现代社会的疏离感,带来温暖和归属感。 让周围的环境变得像“家”一样熟悉和安心。36:45 - 10. 夫妻早睡与睡前仪式 晚上9点躺在床上是幸福时刻,意味着可以放松和休息。 睡前三部曲,确保亲密关系健康: 沟通不满:询问“今天我有没有让你不开心?”,在情绪缓冲后理性沟通,不让怨气过夜。 分享感恩:谈论“今天为什么事感恩?”,以积极的心态结束一天。 祷告入睡:共同结束一天。 强调“分享欲”和深度交流是防止婚姻枯竭的关键。47:34 - 结尾总结 保持积极能量并非天生,而是源于日常刻意的幸福练习。 鼓励听众发现并坚持做能给自己带来幸福感的小事。 邀请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小确幸”。
    --------  
    49:02
  • vol.15 哈佛幸福课教我的爱情观—从“寻找”到“培养”
    主播: Shiloh 示罗 主题: 结合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哈佛幸福课)与个人婚姻体验,探讨爱情与亲密关系的经营之道。00:00 - 开场与近况分享 主播 Shiloh 回归播客,解释近期因备考心理咨询证书、研究生课业及结婚纪念旅行(济州岛)而忙碌。 结婚一周年后,与丈夫复盘关系,决定分享关于“爱情”的思考。01:43 - 课程背景与灵感来源 学习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哈佛幸福课)视频课程,本节结合“爱情”主题与个人实践。 强调本期内容无草稿,以自然对话形式分享。03:00 - 两种爱情观念:寻找思维 vs. 培养思维 Finding Mindset(寻找思维): 追求“完美灵魂伴侣”,期待找到“对的人”后自然幸福。 Cultivating Mindset(培养思维): 强调关系需主动经营,灵魂伴侣是“培养”而非“找到”的。 案例: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揭示“寻找思维”的局限——初始契合难抵生活摩擦。08:15 - 从“渴望被认可”到“渴望被了解” 关系中应追求“被了解”而非“被认可”:坦诚真实自我(包括脆弱与缺点),而非包装完美形象。 个人经历: 与丈夫初识时彼此分享“黑历史”,建立真诚与信任的基础。15:25 -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健康关系必然存在冲突,回避冲突可能导致积怨爆发。 关键原则: 针对“行为”而非“人格”表达不满(例:就事论事,不上升至“你不爱我”)。17:21 - 冲突处理案例:生日遗忘事件 丈夫忘记结婚纪念生日,引发争吵。 反思: 避免以偏概全(如“你根本不爱我”),应聚焦事件本身沟通。 后续和解: 通过复盘理解丈夫记忆特点,双方道歉并约定不用攻击性语言。23:00 - 性别差异与冲突应对方式 男性倾向回避冲突,女性倾向即时解决。 建议: 提前沟通彼此需求(如“我需要冷静时间”),找到中间平衡点。27:36 - 重视与欣赏彼此 看见对方付出: 及时表达感激(如做饭、倒垃圾等小事),强化“被珍视”感。 个人实践: 日常互夸“彩虹屁”,提升关系积极性。31:23 - 尊重至亲:勿失于泛泛之交 对亲密的人更需保持尊重,避免情绪宣泄。 小技巧: 以第三方视角观察伴侣,重燃欣赏(如在朋友聚会中客观看待丈夫优点)。35:54 - 积极观念与感恩的力量 欣赏对方优点: 聚焦潜能而非缺陷,避免视付出为理所当然。 信念感: 信任关系会越来越好,彼此鼓励促成实际成长。 金句: “Appreciate(感激)使关系Appreciate(增值)”。41:55 - 总结:爱情需要主动经营 没有完美关系,但通过真诚沟通、解决冲突与相互欣赏,可建立深厚健康的亲密关系。 鼓励听众以“培养者”心态面对爱情。43:00 - 结束语 强调个人分享非专业建议,推荐哈佛幸福课进一步学习。 欢迎听众交流观点与经验。关键词:#爱情观 #亲密关系 #哈佛幸福课 #婚姻经营 #冲突解决 #积极心理学
    --------  
    43:32
  • vol.14 我克服了内心恐惧开始备孕了!
    00:00 - 开场介绍 主播Shiloh(示罗)欢迎听众来到《示罗花田》播客。 提及上一期即兴雨中漫谈获得积极反馈,决定继续采用自由对话形式。 表达对与他人对话的渴望,但因现实限制(朋友忙碌、丈夫不说中文),决定尝试自我采访。01:25 - 本期主题引入 自我采访主题:“我开始备孕了”。 分享心路历程:从7月在美国与丈夫讨论时的犹豫(担心怀孕影响旅行和计划),到如今决定备孕的转变。02:34 - 备孕时间线的调整 原计划明年年初备孕(希望明年生宝宝),但7月时因焦虑自由受限而推迟。 如今重新决定备孕,并解释原因。03:26 - 自我采访问题1:你对生孩子的真实看法? 童年留守经历导致对“家庭”概念模糊,早期对婚姻和母亲的认知来自电视剧。 大学时遇见美国朋友Anna(养育6个孩子的家庭主妇),首次具象化“母亲/妻子”角色,受其影响向往家庭生活。 后续遇到其他母亲榜样(中文学生Hanna、睡眠顾问朋友),学习到育儿需要智慧和知识,而非牺牲自我。 强调:渴望做母亲是源于内心憧憬,而非社会压力。19:28 - 自我采访问题2:31岁面对生孩子的感受? 矛盾心理:既向往又害怕。 害怕原因:珍惜当前自由(辞职后探索自我、学习心理学、做播客);贪恋被丈夫照顾的“松弛感”(童年缺乏安全感,如今首次体验“被接住”);担心重返“生存模式”(孕期健康、育儿责任等)。 转变原因:接受担心不可避免,但渴望大于恐惧;丈夫支持(尊重她的节奏,不因外界压力生育);决定勇敢面对,开始身体准备(吃叶酸、运动)。 当前计划:用3个月调整身体,明年年初正式尝试怀孕。34:39 - 自我采访问题3:如果明年怀孕,想对自己说什么? 想象怀孕场景:记录家人反应,保持兴奋。 自我鼓励:接受新阶段的挑战(痛苦、疲惫、崩溃);相信自己和丈夫能给予孩子自己童年缺失的爱与陪伴;允许犯错,与孩子共同成长。37:41 - 结尾致谢 感谢听众陪伴,承认播客不专业但真诚。 鼓励有同样渴望的听众勇敢面对,也尊重不想生育的选择。 承诺未来怀孕时会分享好消息。关键词:备孕心路历程、母亲角色憧憬、童年留守影响、自我成长、夫妻支持、恐惧与勇气
    --------  
    39:40

More Leisure podcasts

About 示罗花田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块花田需要被滋润 个人成长 | 陪伴 | 治愈 | 关系
Podcast website

Listen to 示罗花田, BBC Gardeners’ World Magazine Podcast and many other podca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radio.net app

Get the free radio.net app

  • Stations and podcasts to bookmark
  • Stream via Wi-Fi or Bluetooth
  • Supports Carplay & Android Auto
  • Many other app features
Social
v7.23.11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11/11/2025 - 2:58:59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