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RND
Listen to 书视汇 in the App
Listen to 书视汇 in the App
(524)(250,057)
Save favourites
Alarm
Sleep timer

书视汇

Podcast 书视汇
是Echo_大麦
《书视汇》是一档聚焦于探索自我、书籍、视频领域的对谈型播客,每周三更新,不定期加更.

Available Episodes

5 of 109
  • EP110《明亮的夜晚》对生活有所期待?那不仅是奢侈,还是危险的事情
    文字版本可以移步公众号《书视汇Echo》作为一部女性主义文学,《明亮的夜晚》中描写了从曾祖母,到祖母,再到妈妈和“我”这四代女性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发生的故事。小说中,离婚后的智妍离开首尔,来到曾和祖母共同短暂生活过的小城熙岭,开始在熙岭天文台工作。在这里,她又见到了十岁以后便再没见过的祖母,在祖母家里,智妍看到了曾祖母的照片,听到了曾祖母、祖母,还有新雨大婶的故事。时间在慢慢流逝,在陪伴祖母追忆往事的过程中,智妍也慢慢走出了婚姻带来的伤痛,内心重新拾回了力量。春天的时候她就要离开熙岭了,面对最初来到熙岭时曾经问过自己的那个问题—“在好起来吗?”此刻她终于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人物:喜子 新雨大婶丈夫 祖母 妈妈 曾祖母 曾祖父 祖父 以下的进度条,听众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听。00:00:54《明亮的夜晚》里面我智研因为丈夫出轨离婚去到小城熙岭生活,书中也很多篇幅提到关于出轨不同人的态度,那今天第一个话题我们就来讨论一个比较大胆的话题,就是出轨,那对于出轨,思平是怎么看的呢00:15:06对作家崔恩荣的介绍00:18:46《明亮的夜晚》讲述了什么故事00:32:50喜欢的部分分享
    --------  
    52:53
  • EP109《孤独社会》- 每天全力以赴才能活着
    三浦展是一位知名的日本畅销书作家及研究者一、基本信息出生日期:1958年国籍:日本毕业院校:一桥大学社会学部职业:作家、研究者二、职业生涯与主要成就早期经历:三浦展毕业后担任过市场营销杂志《穿越》(ACROSS)主编,1990年进入三菱综合研究所,1999年成立文化研究所。研究领域:主要致力于消费、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研究。著作:《下流社会》:对日本中流社会的分化表示了担忧,书中对“下流社会”的定义是,现在的年轻一代面临就职难的困境,好不容易有了工作,加班又成了家常便饭,苦不堪言。面对职业、婚姻等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不少人宁肯不当事业和家庭的“中流砥柱”,而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归入“下流社会”的行列。此书很快成为当时的流行语,并在中国引起了广泛讨论。《第四消费时代》:提出了“第四消费”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日本消费社会的变迁。他认为,在之前的三个消费时代,日本人实现了物质富裕,然而,在一个消费极度发达的社会,购买昂贵的奢侈品并不能显示自己的身份或个性,人们开始觉得没有必要拥有太多物品。这种价值观的兴起,标志着“第四消费时代”的到来。此书被多次印刷,并引起了中国读者的关注。其他著作:包括《简约一族的叛乱》《爱国消费》《为了今后的日本论“共享”》《今后郊外的去向》《极简主义者的崛起》《极简新世代》《三低主义》《孤独社会》《吉祥寺风格》(暂无中文译本)等。这些著作关注社会新生现象,并精准定义,赋予时代新名词,如熟年结婚、轻熟女、文化系腐女、墓友、共享街等。三、观点与理念消费观念:三浦展认为,在第四消费时代,消费者开始从物质导向和浪费导向转向精神导向、节约导向、环境导向和社会导向。他提倡理性消费,反对过度浪费。社会变迁:他观察到社会形态的变化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和商机,如针对人的服务业的增长等。同时,他也关注到全球化对日本消费社会的影响,以及日本国内雇佣机会减少、年轻人薪水下降等经济问题。幸福观念:三浦展认为,幸福不仅仅来源于物质上的满足,更在于精神上的追求和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他提倡通过共享和共同使用物品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而带给人更多的幸福感。本书对近年来的日本社会日趋“孤独化”进行了深入剖析,并预测在年轻人低社交、人口下降、超级老龄化等趋势下,“再人格化、再生活化”会是可能的发展方向。随着AI、元宇宙等快速且规模化地发展,新消费时代即将到来,更小规模、本地化、区域化的商业模式会逐渐被大众接受和重视,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终追求三浦展提出日本社会即将迎来第五消费时代,老龄化加剧,人们的孤独感加剧,这让我们看到照料市场、情感经济的商机三浦展先生年轻时就在消费杂志工作,后来成立了文化分析研究所,通过田野调查、数据分析,总结过去一百多年日本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变迁。他在《第四消费时代》中准确客观地呈现了日本消费者的四个消费阶段演变,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这本《孤独社会》进一步发现了人们开始孤独,什么样的人更孤独,下一个消费时代的特征是什么样的,相信也同样会给我们带来启示.
    --------  
    58:32
  • EP108《女子教育》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书视汇播客节目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苹果播客收听,文字版本可以观看公众号《书视汇echo》早年生活1759年4月27日,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出生于伦敦东区的斯毕塔菲尔德(Spitalfields),在父亲爱德华·约翰·沃斯通克拉夫特(Edward John Wollstonecraft)与母亲伊丽莎白·迪可森(Elizabeth Dixon)的六个孩子中排行第二。玛丽年幼时,其父是一名边远地区农场主贵族,其家庭收入足以维持舒适的生活。可是,她的父亲将家产耗费在了投机生意上,从而导致整个家庭逐渐地陷入了财政困难。此外,她父亲还染上了酗酒的恶习,酒醉后便会对妻子拳脚相加。不仅如此,家中重男轻女思想也相当严重,男孩子在家中的地位明显要比玛丽三姐妹优越。这种家庭暴力与不公平在玛丽心目中激起了强烈的愤怒与抗议。为了保护母亲免遭毒打,年少的她在父母卧室外睡觉,一旦有异常情况,她便警醒地冲入,把母亲从父亲的虐待之下拯救出来。同时,玛丽还对妹妹们承担起了母亲的责任,一生都精心照顾着两个妹妹埃弗里娜(Everina)与伊利莎(Eliza)。譬如,在1784年,她劝服了可能患上了产后抑郁症的伊利莎从不幸的婚姻中离开其丈夫与幼子,甚至还为伊利莎的逃跑制定出了周密的计划——这也从侧面展现出她敢于挑战社会准则的勇气。在十八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一般女性对男人都是逆来顺受,上层社会的妇女无论家道中落到怎样地步都不敢想象外出工作,独立精神、自由人格离英国女性还是十分遥远的事情,她的妹妹伊利莎为此遭到社会的谴责,也不能再婚。初期闯荡简·阿登(Jane Arden)和范妮·布拉德(Fanny Blood)的两段友情塑造了玛丽早年的生活。其一是在贝弗利与简·阿登(Jane Arden)建立的友情。她们俩经常在一起读书,并一同倾听阿登的父亲——一位自封的哲学家及科学家发表的演说。沃斯通克拉夫特十分喜爱阿登家庭的理性氛围,并珍视她与阿登的友谊,有时甚至还带有情感上的希望拥有。在玛丽给阿登写的信中,她写道:“我已经形成了对友情的浪漫观念……我对自己对爱情和友情的想法感到一点奇怪;我要么就必须拥有第一位,要么就不要。”——玛丽的易变而忧郁的情绪已在该信中初现端倪。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玛丽的第二段友情,是同范妮·布拉德(Fanny Blood)的友情——这段友谊对她而言更为重要。范妮·布拉德是霍克斯顿的克莱尔夫妇(Clares)的女儿,也正是这对夫妇把她介绍给玛丽;玛丽视布拉德为打开她心扉的人。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幸福,玛丽在1778年便开始独自生活,并找到了一份伴护寡妇萨拉·道森(Sarah Dawson)的工作。但是,与这位脾气暴躁的女人相处并不容易,她曾在其《女教论》(Thoughts on the Education of Daughters,1787)中提到该事。1780年,她回到了家中照顾自己重病的母亲。母亲去世后,玛丽并没有回到道森夫人身边,而是搬到了女友布拉德的家中。在与布拉德一家共同生活的两年中,她把布拉德视为自己的偶像——尽管布拉德要比玛丽更为注重传统的女性价值。在其一生中,玛丽都没有中断对布拉德与她的家人的援助: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她曾多次向布拉德的兄弟提供金钱上的帮助。玛丽曾与布拉德一同幻想过自己的理想天地:她们曾计划租下几间屋子,并在精神与金钱上相互支持着生活,但她们的梦想却由于其经济现状而破灭。玛丽和妹妹伊利莎与布拉德1784年在一处非国教徒居民区纽温顿·格林开设了一间学校。一是维持生计,二是玛丽认为,妇女只有接受教育,才能学会思考问题,也才最终谈得上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大堆的嫁妆并不能保证妇女的幸福与自由。在纽温顿·格林学院期间,玛丽与当地激进分子理查·普莱斯(Richard Price)成为了好友。后者是“合理的新教徒”的领导人之一,身为国教徒的玛丽被这些激进的言论深深吸引,在普莱斯影响下经常参加他们组织的活动,并在普莱斯家中结识了包括自由出版人约瑟夫·约翰森(Joseph Johnson)在内的其他主要激进派人士。1785年,布拉德便与休·斯基思(Hugh Skeys)订婚并结婚。但由于她的健康状况不稳定,结婚后不久,布拉德便被她的丈夫带去欧洲大陆疗养。怀孕后,布拉德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玛丽不得不放弃了学校,并来到她的身边照料她,然而这已经无济于事了。另外,被放弃的学校也在不久后倒闭。布拉德的死,除了对沃斯通克拉夫特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外,还为她的第一部小说《玛丽:一篇小说》(Mary: A Fiction,1788)提供了部分的灵感。在布拉德死后,玛丽的朋友们推荐她担任英裔爱尔兰人金斯伯勒家(Kings borough)的女儿们的家庭教师。尽管与金斯伯勒夫人相处得并不是十分愉快,但孩子们却喜欢她并受到了她的影响;一名学生玛格丽特·金(Margaret King)在后来说到,沃斯通克拉夫特“让她的头脑不再受迷信支配”。玛丽在这一年里的一些经历,在后来被写入了她的童书《真实生活的原创故事》无论是高贵还是贫贱的女性,其职业选择的范围都被压缩得十分狭小——在《女教论》的一章“女性的不幸境遇,上流社会的教育,以及失之交臂的命运”(Unfortunate Situation of Females, Fashionably Educated, and Left Without a Fortune)中,玛丽生动地描述出了这一人为设置的障碍——对她而言,在辞去担任了一年的家庭教师工作后,她决定成为一名职业作家。事实上,这一选择十分大胆,因为在当时几乎还没有哪位女性能靠写作来养活自己。1788年,她搬到了伦敦,并接受了一位思想开明的书商约瑟夫·约翰逊的帮助,在一处地方定居下来,并依靠写作自给自足。她学会了法语和德语,并翻译了一些著作,其中较为知名的是雅克·内克尔的《宗教观点的重要性》(Of the Importance of Religious Opinions)与克里斯蒂安·扎尔茨曼的《道德素质》(Elements of Morality, for the Use of Children)。她还曾为约翰逊的杂志《分析评论》写作过一些评论与小说感情煎熬正当这个“离经叛道”的女人连同她的作品和主张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之时,玛丽的人生经历了极富戏剧性的变化——后人称之为“先驱的自我偏离”,而且正是这种偏离,曾一度损害了她作为女权主义先驱的声誉,动摇了她在女权主义运动史上的地位。在伦敦期间,玛丽与已婚的画家约翰·亨利希·菲斯利(Henry Fuseli)发生了感情。她本想与菲斯利夫妇住在一起并与菲斯利保持柏拉图式恋爱,却遭到菲斯利妻子的拒绝与破坏。之后玛丽前往了法国,一是为躲避菲斯利事件造成的羞辱,二是为了亲身融入她在《人权辩护》中所歌颂的法国大革命。在法国,玛丽结识了一位美国冒险家吉尔伯特·伊姆利(Gilbert Imlay),并与他陷入热恋之中。尽管他们没有结婚,不久她便怀孕,并在1794年5月14日产下了她的第一个女儿范妮(Fanny):用她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来命名。然后,伊姆利很快就厌倦了玛丽并许久不归,甚至连封信也没有,她终于意识到他已经有了另一个女人。玛丽写信给伊姆利苦苦地哀求他回心转意,并为了追随伊姆利在1795年4月回到了伦敦,却遭到了他的拒绝。1795年5月,玛丽企图自杀,却被伊姆利及时救回生命。最后玛丽只身带着年幼的女儿和一名女仆前往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替伊姆利进行生意谈判,以努力弥补他生意上的一些损失。在写给伊姆利的信件中,她详细地描述了她的旅行以及思考,这些信件之后被整理收录在《瑞典、挪威和丹麦短居书简》晚年生涯伦敦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坟墓渐渐地,玛丽重新回到写作生活中,并与无政府主义哲学家威廉·葛德文(William Godwin)彼此爱慕。两人都反对婚姻制度,并各自拥有住处且保有独立的生活方式。而当玛丽再次怀孕后,为了让戈德温和她的孩子有个合法的名分,两人决定结婚。两人的结合揭示出了玛丽从未与伊姆利结婚的事实,并导致她与戈德温失掉了许多朋友。戈德温也遭受了大量的批评,因为他曾在其哲学文集《政治正义》(Political Justice,1793)中鼓吹废除婚姻制度。1797年3月29日,两人正式结婚,然后搬到了位于伦敦萨默斯镇波利根楼(Polygon)的两间相邻房间中,以维续两人的独立生活;两人通常会经过信件进行交流。1797年8月30日,玛丽生下了第二个女儿玛丽·雪莱。虽然最初的分娩过程看起来十分顺利,但生产后残留下来的胎盘组织却导致了感染。在忍受了数日巨大的痛苦后,玛丽于1797年9月10日因败血症而亡。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子教育》由《女儿教育》《本真事迹》《遗言教女》组成。《女儿教育中文全译为:论女儿的教育,以及对人生中重要职责方面女子行为的思考(简称《女儿教育》),作者是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一七八七年出版。出版是玛丽 28岁,《女儿教育》是篇论文,是沃氏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此文从行为举止、待人接物、操行修养、阅读娱乐等多方面按时间顺序阐释了女性从婴儿到学龄,再到恋爱、婚姻的教育历程。《本真事迹》中文全译为:来自真实生活的本事真迹及谈话,旨在约束情感、形成真与善的头脑(简称《本事真迹》),作者也是沃斯通克拉夫特,一七八八年出版。且于沃氏生前的一七九一年和一七九六年各再版过一次。它写一对丧母的富家姐妹(玛丽和卡罗琳)被送到一个宗教虔诚、道德完美的中年女子(梅森太太)处受教育的事,所受教育包括善待动物、与人为善、不要撒谎、不要贪吃、不要懒散、要履职尽责、照顾贫弱、多做慈善、心怀上帝等。这些训诫中很多条明显按照基督教的七宗罪设计,和流行于中世纪的虔诚论文(devotional treatise)一脉相承。《遗言教女》是一位父亲留给女儿的遗产(简称《遗言教女》),作者约翰·格里高利(John Gregory,1724-1773),一七七四年出版。三篇相加,因其主题都涉及女子教育,故全书命名为《女子教育》。
    --------  
    1:01:10
  • EP107《焦虑的人》即使知道世界明天就要毁灭,我们今天也要种下一棵小苹果树
    《书视汇》音频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苹果播客收听,文字版本在公众号《书视汇Echo》收看弗雷德里克·巴克曼(Fredrik Backman),瑞典专栏作家、博客作者、作家,1981年生于瑞典赫尔辛堡,曾在大学修读宗教学,但没有毕业,后来曾当过卡车司机、专栏作家、博客作者。2012年发表处女作《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令他一举成名,这部小说被翻译成25种语言,成为国际畅销书,2015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获提名第8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2013年他发表第二部小说《外婆的道歉信》,仅10个月内全球销量已突破150万册。2014年发表第三部小说《Britt-Marie var här》,2016年发表第四部小说《Björnstad》,均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巴克曼小说《清单人生》,已经登陆中国,从中文版本看,内容延续了《外婆的道歉信》的故事,同样写出了一个笑泪交织的故事。《长长的回家路》是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所著的书籍,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发行。巴克曼的成名源自于某天他把自己和爸爸在宜家吵架的过程写在博客上,狡黠中充满亲情的对话让他瞬间爆红。亲情尤其是父子间的感情也常常在巴克曼日后的作品中出现。《长长的回家路》便是基于此主题而作,是巴克曼写作生涯中非常私人的一本书,所以,出版社把它称为一本“私小说”。《焦虑的人》并非一本教你如何摆脱焦虑的心理学书籍,而是一部充满幽默与深刻洞察的小说。一个深陷绝望的中年人,在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用玩具手枪抢劫了一家空无一物的银行。然而,这场看似惊心动魄的抢劫行动却以失败告终。劫匪闯入了楼顶的一套待售公寓,将里面的八位潜在买家变成了他的人质。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随后的故事并没有上演警察与强盗的紧张对峙。漫长的一天过去,八名人质安然无恙地被释放,而那个劫匪却如同人间蒸发般消失了。警察逐一询问人质,却发现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抱怨与无奈,却无人愿意透露劫匪的下落。在这特殊的环境下,这群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开始敞开心扉,用真诚的对话去探寻彼此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原来,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未知的悲伤、失落和无助
    --------  
    1:02:46
  • EP106《我用中文做了场梦》对老外来讲,中国是一个可以让时间静止的地方。
    《书视汇》音频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苹果播客收听,文字版本在公众号《书视汇Echo》收看《我用中文做了场梦》是意大利青年作家亚历(Alessandro Ceschi)用中文写下的非虚构文学作品,记录了他在中国六年的经历。2016年,23岁的亚历在意大利看不到未来,决定前往中国这片电影制作的热土。他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导演,期间出演广告、在主旋律战争片中担任群演、录制播客、为纪录片担任翻译,还参与地下独立电影制作。在这六年里,亚历从零开始学习中文,通过看《欢乐颂》等电视剧提升语言能力。他还在豆瓣上写日记,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见证了中国的广阔与多样性。书中记录了亚历在中国各地的生活片段:在北京,他和宿管阿姨学切菜;在广州,他体验早茶文化;在上海,他把客厅打造成写作沙龙;在四川农村,他用白酒取暖,跨越方言隔阂。通过这些经历,亚历展现了自己在中国的观察、成长以及与这片土地的复杂关系。这本书不仅是一个意大利青年融入中国社会的故事,也反映了全球青年在失序且孤独的时代中,如何拥抱生活的不确定性,渴望自由,跨越隔阂。
    --------  
    59:23

More Fiction podcasts

About 书视汇

《书视汇》是一档聚焦于探索自我、书籍、视频领域的对谈型播客,每周三更新,不定期加更.
Podcast website

Listen to 书视汇, Welcome to Night Vale and many other podca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radio.net app

Get the free radio.net app

  • Stations and podcasts to bookmark
  • Stream via Wi-Fi or Bluetooth
  • Supports Carplay & Android Auto
  • Many other app features
Social
v7.11.0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3/25/2025 - 6:59:23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