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RND

书视汇

是Echo_大麦
书视汇
Latest episode

Available Episodes

5 of 133
  • EP134《从负债2000万到心想事成每一天》设定人生游戏“难度”的人,就是你自己
    日本作家小池浩是心理咨询师、心灵教练、能量石手环设计师,他以从负债2000万日元到成功翻身并实现心想事成的亲身经历而闻名,著有《从负债2000万到心想事成每一天》一书。一、个人背景职业身份:宇宙先生的启示:在绝望中,小池浩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意识觉醒。他感应到自己与宇宙的连接,并得到了宇宙使者“宇宙先生”的启示。宇宙先生鼓励他不要放弃,并指引他通过积极思考和自我实现来改变命运。语言的力量:小池浩开始运用语言的力量净化潜意识,将消极的自我对话转变为积极的肯定语句。他遵循宇宙先生的提示,开始向宇宙许愿下订单,并坚信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三、成功翻身还清债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积极思考,小池浩逐渐走出了困境。他花了九年时间还清了所有债务,并实现了财务自由。事业成功:在还清债务后,小池浩的事业也取得了成功。他不仅继续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灵教练的工作,还成为了能量石手环的设计师,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INDIGOD仙台。家庭幸福:小池浩还收获了爱情和家庭幸福。他与爱妻及两个女儿一起过着心想事成的每一天。四、著作与影响著作:小池浩将自己的经历和教训写成了《从负债2000万到心想事成每一天》一书。这本书以幽默和个人经历吸引了大量读者,并提供了实用的财务管理和个人成长建议。影响:小池浩的故事和理念鼓舞了无数人。他通过自己的经历证明了积极思考和自我实现的力量,并帮助许多人走出了困境,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五、核心理念积极思考:小池浩强调积极思考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类拥有自我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只要通过积极思考和自我意识的转化,就能够实现自我成长和梦想。语言的力量:小池浩认为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重塑现实的炼金术。他通过改变自己的语言模式,将消极的自我对话转变为积极的肯定语句,从而改变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向宇宙下订单:小池浩提出了“向宇宙下订单”的概念。他认为通过积极思考和自我实现的力量,可以向宇宙发送自己的愿望和目标,并坚信宇宙会给予回应和帮助。
    --------  
    1:08:56
  • EP133《逆算手账》理想的生活方式由自己决定
    《逆算手账》核心框架:愿景-计划-行动愿景(Vision):用具体、振奋人心的语言描述未来理想状态或梦想。计划(Plan):从愿景倒推,分解目标、设定期限,常用项目化拆解、甘特图、新SMART原则、ORP规则等工具。行动(Action):把计划写进手账,每日追踪完成情况,形成可视化进度条或清单。关键工具与技巧项目化拆解:把长期目标切成若干可衡量的子项目。甘特图:横向时间轴展示任务起止,纵向列出任务名称。新SMART原则: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达成(Achievable)、相关性(Relevance)、时限性(Time-bound)。ORP规则:Order(顺序)、Resource(资源)、Priority(优先级),用来排定执行顺序和资源配置。使用步骤示例在手账首页写下“2025-12-31 的理想画面”。向前推6个月、3个月、1个月,分别列出必须完成的关键成果。把月度成果拆成每周、每天的待办,写在对应页码或便签。每天用5分钟回顾:勾选已完成、标注阻碍、补充明日计划。应用场景个人:职业晋升、学习考证、健身旅行等。家庭:大扫除、假期行程、亲子目标共同记录,增强凝聚力。团队:项目管理、活动筹备,通过共享手账或看板实现透明协作。
    --------  
    52:48
  • EP132《反脆弱》如何从不确定的人生中获益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是黎巴嫩裔美国学者、作家、前金融交易员及风险管理理论专家,以“黑天鹅理论”闻名全球,其著作《黑天鹅》《反脆弱》等颠覆传统思维,对金融、哲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一、个人背景:多元文化与学术积淀出身与教育1960年出生于黎巴嫩阿米翁,出身于具有影响力的希腊东正教家族,祖父曾任黎巴嫩副总理,父亲是肿瘤学家与政治活动家。拥有巴黎大学科学学士与硕士学位、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MBA学位,以及巴黎第九大学管理科学博士学位,师从风险领域学者Helyette Geman。职业经历早期在华尔街担任衍生品交易员,曾在瑞士信贷、瑞银、第一波士顿等机构工作,后创立对冲基金安皮里卡资本公司(Empirica Capital),通过创新风险管理策略获利。2001年因衍生品交易贡献入选“交易战略名人堂”,2008年金融危机中因做空策略声名大噪。现任纽约大学理工学院风险工程学特聘教授,同时活跃于学术界与公共领域。二、核心思想:从“黑天鹅”到“反脆弱”黑天鹅理论定义:黑天鹅事件指不可预测、影响深远的极端稀有事件(如2001年“9·11”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核心观点:人类认知存在局限性,往往忽视小概率高风险事件;传统预测模型(如钟形曲线)无法应对非线性世界;应通过“反脆弱性”构建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反脆弱性(Antifragility)定义:系统或个体在压力、混乱或冲击中不仅不受损,反而能变得更强大(如生物进化、经济创新)。实践策略:杠铃策略:避免中等风险,将资源分配到极端安全(如现金储备)与极端冒险(如高风险投资)两端;非对称风险共担:决策者需承担自身决策的后果,避免“受益者与风险承担者分离”的脆弱结构。对传统理论的批判反对“柏拉图化”(过度简化现实),强调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批评“多元化组合”在极端事件中的隐性脆弱性,指出相关性在压力测试下会同步共振。三、主要著作:颠覆性思想体系《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2007)全球畅销书,被译为41种语言,提出黑天鹅理论,改变人们对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认知。《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2012)系统阐述反脆弱性概念,涵盖试错法、城市规划、个人理财等领域,被誉为“不确定性时代的生存指南”。《随机漫步的傻瓜》(2001)探讨运气与技能在成功中的角色,揭示金融市场中的随机性陷阱。《非对称风险》(2019)分析风险分配机制,提出“风险共担”是社会稳定的核心原则,批判脱离责任的权利体系。《肥尾效应》(2020)从数学与统计学角度解析极端事件分布,指出薄尾思维在肥尾世界中的谬误。
    --------  
    1:00:26
  • EP131《飞越疯人院》留在体制还是走进旷野,人生是可以有不一样的活法
    一、故事背景与核心冲突时间与地点:故事发生在1963年的美国俄勒冈州,一座国家精神病院内。核心矛盾:个体自由意志与体制化压迫的对抗。精神病院象征着僵化的社会体制,护士长拉契特代表专制权威,而患者麦克墨菲则是反抗者的化身。二、主要人物与动机麦克墨菲背景:因与未成年女孩发生性关系被判刑,为逃避监狱劳动伪装精神异常进入疯人院。动机:追求自由,挑战医院规则,唤醒病友的自我意识。行为:要求调整作息时间以观看棒球比赛,组织病友投票,揭露规则的虚伪性。带领病友出海捕鱼、赌博、狂欢,打破医院单调压抑的生活。最终因反抗被切除脑前额叶,失去意识。护士长拉契特角色定位:医院权威的象征,通过制定严格规则压制患者个性。手段:利用“群体治疗”公开羞辱患者,如逼迫比利承认性经历并威胁告知其母亲。拒绝合理诉求(如调低音乐音量),以“多数票未通过”为由否定患者权利。对反抗者实施电击惩罚或脑叶切除手术。印第安人酋长布罗姆登背景:沉默的聋哑人(实为装聋作哑),象征被体制同化的边缘群体。转变:在麦克墨菲的影响下觉醒,最终砸窗逃亡,完成对自由的追求。其他病友比利:口吃、胆怯的青年,因性压抑和母亲控制陷入精神困境,最终自杀。契士威克:因烟被没收而崩溃,体现患者对体制的依赖与恐惧。三、关键情节与象征意义投票看棒球比赛情节:麦克墨菲提议更改作息时间,首次投票仅3人支持,第二次9人支持,但护士长以“超时”为由否决。象征:揭露民主规则在专制体制下的虚伪性,即使多数人支持也无法改变现状。出海捕鱼情节:麦克墨菲劫持医院巴士,带领病友出海,化身医生享受自由。象征:对体制的短暂逃离,展现人性对自由的天然渴望。比利之死情节:比利在狂欢后与妓女坎迪发生关系,因护士长威胁告知母亲而自杀。象征:专制体制对个体精神的摧毁,以及家庭控制对人性自由的压迫。麦克墨菲的结局情节:麦克墨菲被切除脑前额叶,变成行尸走肉,酋长用枕头闷死他后逃亡(电影)象征:反抗者被体制同化或消灭的悲剧命运。酋长的逃亡代表“麦克墨菲精神”的延续,自由意志无法被彻底扼杀。四、主题深化与隐喻体制化压迫医院通过药物、电击、手术等手段将患者改造为“柔顺的机器”,隐喻社会对人性自由的规训。护士长的台词:“你们在这里是因为你们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揭示体制对个体的定义权。反文化运动的精神麦克墨菲的叛逆行为(如拒绝吃药、挑战权威)呼应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越战、吸毒、性解放等反文化运动。酋长的逃亡象征对传统束缚的彻底打破,呼应“嬉皮士”追求精神自由的理念。人性的觉醒与牺牲麦克墨菲的反抗唤醒病友的自我意识(如比利尝试表达欲望、酋长最终行动),但觉醒的代价是死亡或疯狂。酋长闷死麦克墨菲的情节,既是对朋友的解脱,也是对“自由代价”的深刻诠释。
    --------  
    1:11:46
  • EP130《阿比琳的夏天》谁能保证尽情去爱而不被这爱的重量压倒?被爱也会是一种重担
    1936年的这个夏天,阿比琳不情不愿地被父亲扔到堪萨斯州的一个小镇来,却一下子就卷入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捉间谍游戏之中。在捉间谍游戏进行的同时,阿比琳展开了自己的寻根之旅,故事就此追溯到了1918年。1918年,美国还是一个厉行禁酒的国家;1918年,美国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量的青壮年经过芬斯顿营地的训练之后,被送往欧洲战场。1936年的阿比琳,通过无意中发现的一盒书信而走进了这些恍若隔世的故事,寻找着神秘又遥远的间谍响尾蛇。却不知道五年之后,也就是1941年,又会有新的一批年轻人(也许其中就有那个送报纸的小男孩比利)从芬斯顿营地走上了欧洲战场。这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亲情、友情、历险、思考,以及成长是《阿比琳的夏天》这部作品贯穿的主旨,《阿比琳的夏天》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既是一个精彩纷呈的猎奇故事,也是一个认识美国社会的窗口。上个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除了战争,美国还在经历着经济大萧条的劫后余波。也因此,书中会出现一些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有点不可思议的情节,比如阿比琳经常饿得肚子咕咕叫,还有那一块让来让去的姜饼。在大萧条时代,曾有许多儿童沿着铁轨一路乞讨一路逃荒,受这个记忆的影响,阿比琳这个铁路上来的孩子,一出场就被富小姐贴上了寒酸的标签。那时的美国,一毛钱可以买到将近一升的牛奶,一块钱买一只篮球,而只要58美元就可以买一辆二手的福特牌汽车了。知道这样的价目表之后,回头再去读开头那一段捡瓶子换可乐的故事,或许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这样一个过家家式的动作里所蕴含的巨大善意,以及阿比琳为什么会瞬间感动了吧?那是一个食品配给的年代,白糖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比黄金还要重要,一块姜饼上面也因此被叠加了珍贵、骄傲和自尊的意义。克莱尔·范德普尔(Claire Vanderpool) 是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以其细腻的叙事和富有历史感的故事闻名。基本信息出生地:1965年,美国堪萨斯州威奇托市国籍:美国现居地:美国堪萨斯州威奇托市(深爱的故乡)� 教育背景大学:1987年毕业于美国纽曼大学(Neumann University),主修英语和初等教育。� 职业与创作职业起点:毕业后曾在儿童写作夏令营任教,后专注于写作。创作生涯:45岁(2010年左右)出版首部小说《阿比琳的夏天》,实现童年作家梦想。目前共出版两部儿童文学作品:《阿比琳的夏天》和《午夜远航》。� 成就与荣誉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阿比琳的夏天》获此殊荣(美国儿童文学最高奖)。其他奖项:曾获普林兹文学奖(Prinz Award)。� 兴趣与灵感爱好:酷爱阅读、研究、旅行,认为作家身份能融合三者。阅读习惯:自幼痴迷阅读,曾藏书于数学课课本下,被老师“默许”。� 作品特点主题:聚焦家庭、成长、历史与自我发现(如《阿比琳的夏天》中的家族秘密)。风格:细腻叙事,结合悬疑冒险与温情,适合青少年读者。� 时间线1965 出生于堪萨斯州威奇托1987 毕业于纽曼大学2010 出版首部小说《阿比琳的夏天》2013 《阿比琳的夏天》中文版出版� 总结
    --------  
    58:37

More Fiction podcasts

About 书视汇

《书视汇》是一档聚焦于探索自我、书籍、视频领域的对谈型播客,每周三更新,不定期加更.
Podcast website

Listen to 书视汇, Star Trek: Khan and many other podca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radio.net app

Get the free radio.net app

  • Stations and podcasts to bookmark
  • Stream via Wi-Fi or Bluetooth
  • Supports Carplay & Android Auto
  • Many other app features
Social
v7.23.9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9/17/2025 - 8:42:37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