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RND
PodcastsLeisureJanet 感官笔记

Janet 感官笔记

流浪煎包
Janet 感官笔记
Latest episode

Available Episodes

5 of 32
  • vol. 32 “大料味”咖啡与感官边界
    实验感与“不自然”的边界在哪里?同一杯咖啡,为何东南亚评审写 6 种热带水果,你却只写“苹果”? 2023 新规后,评分表里多了什么?少了什么?隔夜柠檬茶练“涩感”与酸甜平衡?00:00开场 & 近况:节目断更的创作瓶颈00:45最近喝到的“奇怪咖啡”系列简介01:26练习丁香风味:为什么香料类最难辨04:57哥伦比亚惠拉(Huila)背景 + 双重厌氧蜜处理05:50品饮笔记:姜的 Sparkling、柠檬酸感与“火锅底料”08:54当酸没有甜支撑——品质判断的小红线10:15风味边界 & 文化差异:为什么东南亚评委词库更“水果”11:33CVA 评分体系的 Effective / Descriptive 思路14:48WBrC 评分表 2023→2025 的微调要点18:23六大维度复习:Aroma、Flavor、After-taste、Acidity、Sweetness、Mouthfeel28:10结尾 & 招募 7–8 月线上座谈会 + 冰手冲小福利📌 相关链接 & 延伸 小红书 @Janet 感官笔记(置顶笔记有线上座谈报名表) 推荐阅读:CVA 官方文档、WBrC 2025 《Rules & Regulations》最新版本 想看 冰手冲教程视频 或加入 7–8 月咖啡人座谈会 👉 在评论区或小红书私信“我要冰手冲 / 我要座谈会”如果你喜欢本期内容,别忘了给节目打个 ⭐️ 评价、转发给同样爱喝“怪味咖啡”的朋友!下一期预告:聊聊「评审 Calibration 实战」——如何把 4 个评委的风味词“揍到”同一个频道?祝大家夏天喝咖啡也要多补水,我们下期见!【咖啡经济】是Janet 感官笔记下的一档咖啡行业经济研究分享栏目,专注科学化研究,睁眼看世界,传播现实也是一种力量。【感官游记】是Janet 感官笔记下的一档基于感官体验游走世界的分享栏目,专注旅行中的吃吃喝喝闻闻乐乐,闭眼看世界,传播快乐也是一种力量。【评审吹吹水】是Janet 感官笔记下的一档基于国际感官评审从业者的分享栏目,专注对话一线评审,及时地为大家提供赛场最前沿的资讯,走在消费者前端,用不正经的方式讲讲正经的洞察力。(ENG/中文)【Janet 感官笔记】我们在这里会聊一聊喝咖啡,买咖啡,卖咖啡的小故事,也会在这里分享不一样的咖啡知识,以及一丢丢小快乐。留言可+听众群,一起聊一聊看到咖啡背后的故事!
    --------  
    29:26
  • vol.31 当咖啡在你生命中占据十年关键词【评审吹吹水】
    我邀请到的是在新加坡工作的感官评审与烘焙师——huifen。她有近10年的咖啡从业经验,走过吧台、比赛、烘焙、评审的多重身份,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感官工作者”。在她严肃的工作背后,其实藏着一颗热爱刺激、乐于尝试、勇敢自由的灵魂。🎧我们聊了——☕️ 从商业咖啡到精品赛场的转折点🧠 “细节控”为什么适合做咖啡?🎤 为什么比赛像游戏,又为什么令人疲惫?📦 做评审是理性投资,还是感性的选择?🌏 工作与归属感: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之间流动的感官经验🛤 如果huifen出一本“咖啡笔记”,她会写下什么?我们也谈到了一些“行业的真相”与“真实的脆弱”: 咖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归属感如何取得平衡? 为什么评审制度令人又爱又恨? 评审是精英制,还是社区奉献?最后,huifen也分享了她最爱的咖啡风味、最爱的冲煮方式、如果不做咖啡,她想去流浪 or 做音乐的梦。时间点章节标题03:00☕️ 第一份咖啡工作 & 转向精品的契机06:00🧠 为什么咖啡是细节控的天堂?08:30🔄 从吧台到烘焙:角色切换背后的动力11:00🏆 比赛的意义:失败、教练与成长14:00💸 成本与挣扎:热爱值不值得“全职化”?17:00🔥 做烘焙时的分歧与风格表达20:00🧪 评审带来的训练:分析力、表达力、多任务应变24:00🌏 多文化的味觉差异:MY、SG、JP 的风味偏好28:00🌱 未来想尝试的身份:比赛教练、农场工作、环保相关33:00📈 行业趋势回顾:处理法流行、消费者成长轨迹38:00❤️ “努力的人,总有人会看到你的光芒”📍节目中提到的咖啡人 & 咖啡馆:👤 嘉宾汇芬 IG:🔗 @hui.fen_lim🏠 咖啡馆推荐: Fluid Collective(新加坡)🔗 @fluidcollective.co Nylon Coffee Roasters(新加坡)🔗 @nyloncoffee Sweet Blossom Coffee(马来西亚 新山)🔗 @sweetblossomcoffee🔔 别忘了点赞 + 收藏 + 分享给你备赛的朋友们,一起喝懂杯中世界 🥂另外,如果你使用小红书也可以搜索,Janet 感官笔记,同名阅读更多花絮幕后以及内容整理!【咖啡经济】是Janet 感官笔记下的一档咖啡行业经济研究分享栏目,专注科学化研究,睁眼看世界,传播现实也是一种力量。【感官游记】是Janet 感官笔记下的一档基于感官体验游走世界的分享栏目,专注旅行中的吃吃喝喝闻闻乐乐,闭眼看世界,传播快乐也是一种力量。【评审吹吹水】是Janet 感官笔记下的一档基于国际感官评审从业者的分享栏目,专注对话一线评审,及时地为大家提供赛场最前沿的资讯,走在消费者前端,用不正经的方式讲讲正经的洞察力。(ENG/中文)【Janet 感官笔记】我们在这里会聊一聊喝咖啡,买咖啡,卖咖啡的小故事,也会在这里分享不一样的咖啡知识,以及一丢丢小快乐。留言可+听众群,一起聊一聊看到咖啡背后的故事!
    --------  
    53:02
  • vol.30 An Italian Take on Coffee ft. Davide【感官游记】
    这是一期轻松又真诚的跨文化对谈。我邀请了Davide一起聊聊「意大利人与咖啡」,从espresso、macchiato到“为什么11点后不能喝卡布奇诺”,从家庭摩卡壶到冷萃实验,也穿插了音乐、设计、Hi-Fi音响和意大利人“什么都不做”的哲学「dolce far niente」。🎧 本期亮点片段: 🗣「latte 是牛奶,不是拿铁」:意式咖啡文化基础梳理 🇮🇹「espresso = everything」:意大利人为什么一天能喝三杯咖啡 🍹 Specialty Coffee vs Italian Tradition:第三波咖啡能否在意大利生根? 🎶「你喝的咖啡像不像意大利人的Hi-Fi喇叭?」——关于风味、结构和低音的隐喻 🥲 Cappuccino 11点魔咒:是消化问题,还是文化边界? 🧳 Davide第一次去亚洲的旅行预期 + 用中文点咖啡教学🌍 延伸话题: 意大利不同城市的咖啡风格:Lecce vs Trieste 水也可以是风味评审的对象?来听听意大利喜剧人怎么点评地方水 当 specialty 咖啡价格超过一杯珍珠奶茶,是否值得?📌 本期关键词:意大利、Espresso、Macchiato、Cappuccino、第三波咖啡、冷萃、文化对话、声音设计、Hi-Fi、dolce far niente🎵 节目彩蛋:一起听听 Eurovision 那首 viral 的《Espresso》!Davide 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最喜欢的意大利咖啡体验是什么?你是否也体验过“点错”意式咖啡时的文化冲击?留言告诉我们吧!🎙 如果你也是咖啡人,欢迎一起加入感官探索的旅程!【咖啡经济】是Janet 感官笔记下的一档咖啡行业经济研究分享栏目,专注科学化研究,睁眼看世界,传播现实也是一种力量。【感官游记】是Janet 感官笔记下的一档基于感官体验游走世界的分享栏目,专注旅行中的吃吃喝喝闻闻乐乐,闭眼看世界,传播快乐也是一种力量。【评审吹吹水】是Janet 感官笔记下的一档基于国际感官评审从业者的分享栏目,专注对话一线评审,及时地为大家提供赛场最前沿的资讯,走在消费者前端,用不正经的方式讲讲正经的洞察力。(ENG/中文)【Janet 感官笔记】我们在这里会聊一聊喝咖啡,买咖啡,卖咖啡的小故事,也会在这里分享不一样的咖啡知识,以及一丢丢小快乐。留言可+听众群,一起聊一聊看到咖啡背后的故事!
    --------  
    32:30
  • Vol. 29 咖啡的Body,其实是音乐里的贝斯
    为什么“单宁”不是风味,而是你嘴巴里感受到的结构感?你真的喝到“丹宁”了吗?还是感受到它造成的“口腔干涩”?在咖啡比赛评分中,为什么“tannin”是危险词?怎么写出又精确又得分的口腔感描述(mouthfeel)?从红茶、红酒、鸡尾酒中,反过来理解“结构感”structure 和质地 texture🧠 主要内容结构:00:14|开场:一杯红酒的“涩”,让你想起什么?从“喝红酒时嘴巴发紧的感觉”开始,引出一个神秘又容易误用的词:丹宁(tannin)。为什么这个词在红酒茶评中很常见,却在咖啡比赛里却几乎“禁用”?01:31|丹宁是味道?还是“触感”?——感官逻辑拆解你以为你喝到的是味道,实际上你感受到的是“干涩的口腔触觉”。带你厘清 flavor vs mouthfeel vs aftertaste 的界线,避免写出“印象派”评语被扣分!02:53|你不是在评分单宁,你在评分它让你“嘴巴干”的这件事引用真实评审群的对话:为什么评委会说“不能写 tannic”?哪些表达方式既准确又合规?让你从“主观感受”走向“可被他人理解与复制的评分语言”。05:34|泡茶泡太久为什么会涩?——因为丹宁过度释放!类比 oversteeped tea:茶泡久了,变涩变苦,是因为 tannin 释放太多。它虽是天然抗氧化剂,但在风味上,一旦过量就成了破坏者。咖啡也是一样的机制!06:41|评分逻辑复盘:厚 ≠ 高分,愉悦感 + 连贯感 才是王道比赛中,mouthfeel 评分的关键不是咖啡厚不厚,而是:触感是否细腻?表现是否一致?就算是 light-bodied,只要 smooth & pleasant,也可以是高分项!08:53|Janet独家:写出口腔感的“三步法”教你一招训练写法: 时间点:入口?中段?吞咽后? 位置点:舌尖?舌根?两颊?咽喉? 强度感:轻微?明显?强烈?这个逻辑不仅让评分表语言清晰,还能帮助你 justify 打分逻辑。11:19|丹宁也可以是好事?原来它是“结构感”的来源!不是所有涩感都是坏事——适量的 tannin 会让一杯咖啡更有“嚼劲”与“骨架”,就像建筑中的梁柱一样,支撑着口感层次。这也是“structure”这一术语的核心。13:54|类比时间:Mouthfeel 就是音乐里的 Bass你可能平时没听见 Bass,但没有它整首歌就空了。就像咖啡,如果没了 mouthfeel,这杯咖啡就可能“虚”、“散”、“平”。带你听一段无 bass vs 有 bass 的音乐,一秒get到 body 的存在感。15:24|为什么鸡尾酒师懂得用“酸+糖+脂肪”来修饰丹宁调饮启发:加入牛奶、果酸或糖浆,都能让“涩感”更柔顺。这些调味方式,其实正好对应 coffee sensory 中对 structure 的理解。你的味觉平衡感,其实是可以被训练的!16:03|结尾:评分不是写诗,是用“规则内的语言”表达真实感受一句话总结:“你不是在评判丹宁,而是在识别丹宁带来的口腔感受。”播客的使命,是用知识帮你建立感官语言的内在逻辑,让每一份评分都像乐谱一样,可以被读出节奏与重音。💌 推荐收听人群: CQI / WCE / SCA 体系下正在训练感官评分的咖啡人 经常在评语中写 “tannin”,却总被教练或评审卡掉的人 想建立风味-口腔感-评分语言三者联系的烘焙师、比赛选手 喜欢跨界思考的人:用红酒、红茶训练自己的咖啡口腔词库!你有没有曾经在评分时写过 “tannin”?你更喜欢怎么描述那种涩涩的口感?欢迎留言,我们下一期来聊聊 “juicy”、“clean”、“structure” 这些词汇该怎么破!🔔 别忘了点赞 + 收藏 + 分享给你备赛的朋友们,一起喝懂杯中世界 🥂另外,如果你使用小红书也可以搜索,Janet 感官笔记,同名阅读更多花絮幕后以及内容整理!【咖啡经济】是Janet 感官笔记下的一档咖啡行业经济研究分享栏目,专注科学化研究,睁眼看世界,传播现实也是一种力量。【感官游记】是Janet 感官笔记下的一档基于感官体验游走世界的分享栏目,专注旅行中的吃吃喝喝闻闻乐乐,闭眼看世界,传播快乐也是一种力量。【评审吹吹水】是Janet 感官笔记下的一档基于国际感官评审从业者的分享栏目,专注对话一线评审,及时地为大家提供赛场最前沿的资讯,走在消费者前端,用不正经的方式讲讲正经的洞察力。(ENG/中文)【Janet 感官笔记】我们在这里会聊一聊喝咖啡,买咖啡,卖咖啡的小故事,也会在这里分享不一样的咖啡知识,以及一丢丢小快乐。留言可+听众群,一起聊一聊看到咖啡背后的故事!
    --------  
    17:04
  • Vol. 28 三杯咖啡,三种未来愿景: 2025 世界冲煮大赛复盘
    这一期,我们来聊聊💬 为什么好喝仍然是得高分的核心?📊 决赛的真实评分构成逻辑💡 表演背后的结构、情绪、文化语境👀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比赛,更是行业走向的信号?刚结束的 2025 世界冲煮大赛 WBrC 决赛——不仅是冠军的揭晓,更是关于未来咖啡美学的三种不同表达方式。🎯 不是分析谁好谁坏,而是用结构化的方式一起思考:☕ 乔治队长 George(中国):用温度做出精准控制,从壶嘴到杯温,从感官教育到设计记忆,他的展演就像是一场有节奏的哲学冲煮实验。📸 Bayu(印尼):从摄影构图讲到萃取三角,把冲煮做成一件视觉艺术装置,讲述一个关于印尼本土风味的深情故事。🌍 Carlos(哥伦比亚):一个前咖农之子,讲述咖啡行业的危机与希望,从原生酵母到全球烘焙共享,再到wave water磁波水——他的每一步都是一种革新的表达。☕ 咖啡可以是回忆里的温度、是叙事的画面、也是共创的希望。00:00 | 开场与主题设定 世界赛后的舆论热潮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结构化的分析视角 冠军 = 技术 × 表达 × 体验 × 感官01:10 | 冠军三路径:结构预告 George:极致控制 Bayu:结构表达 Carlos:革新可能性02:10 | 评分机制说明 决赛分为 Open Service + Compulsory Service 为什么新加坡选手高开低走? 打分是怎么进行的?哪些细节影响分数?03:30 | 比赛场馆&观赛体验分享 雅加达场地像罗马斗兽场? 咖啡比赛也越来越“体育化”了04:30 | George(中国):温度的哲学设计 结构逻辑清晰、展演细节出色 三段温度哲学:产地温度 / 烘焙温度 / 冲煮温度 技术细节如杯温预热、温度仪器、感官引导 精准控制,体现东方美学和平衡哲学 🌟“我不是温度控,我是记忆设计师。”08:10 | Bayu(印尼):摄影与咖啡的结构隐喻 曝光三角 = 萃取三角 拼配如构图,表现家乡叙事 感性语言让人共鸣 本土感 + 国际表达的融合 🌟“摄影和咖啡一样,是把人的故事放进画面里。”11:10 | Carlos(哥伦比亚):真实、前瞻与共生创新 从农民之子到赛场表达者 3大创新:原生酵母 / 全球烘焙共享 / 磁波水 Selective flow method:跳过前段咸味提高甜感 现场最触动人心的展演之一 🌟“如果下一代对咖啡没有希望,这个行业也没有未来。”15:40 | 得分表现分析:为什么 George 赢了? George:Open + Compulsory 都顶分 Carlos:演讲感人但风味表现稍弱 表演再好,也要靠好喝的咖啡支撑16:50 | 作为评审的我:打分到底看什么? 内容连贯性是否反映在风味里? 台上的每一句话,都不是“背景音乐”另外,如果你使用小红书也可以搜索,Janet 感官笔记,同名阅读更多花絮幕后以及内容整理!【咖啡经济】是Janet 感官笔记下的一档咖啡行业经济研究分享栏目,专注科学化研究,睁眼看世界,传播现实也是一种力量。【感官游记】是Janet 感官笔记下的一档基于感官体验游走世界的分享栏目,专注旅行中的吃吃喝喝闻闻乐乐,闭眼看世界,传播快乐也是一种力量。【评审吹吹水】是Janet 感官笔记下的一档基于国际感官评审从业者的分享栏目,专注对话一线评审,及时地为大家提供赛场最前沿的资讯,走在消费者前端,用不正经的方式讲讲正经的洞察力。(ENG/中文)【Janet 感官笔记】我们在这里会聊一聊喝咖啡,买咖啡,卖咖啡的小故事,也会在这里分享不一样的咖啡知识,以及一丢丢小快乐。留言可+听众群,一起聊一聊看到咖啡背后的故事!
    --------  
    18:29

More Leisure podcasts

About Janet 感官笔记

【咖啡经济】专注科学化研究,咖啡行业经济研究分享。 【感官游记】专注旅行中的吃喝闻乐,基于感官体验游走世界。 【评审吹吹水】专注对话一线评审,及时地为大家提供赛场最前沿的资讯,走在消费者前端。 Exploring the World Through Coffee: A Sonic Map of the Sensory Realm 【Coffee Economics】 Unlock the hidden economics behind every cup. 【Sensory Journeys】 Wander the globe’s flavours and aromas, sharing travel stories. 【Judges’ Chit‑Chat】Join conversations with international sensory experts for fresh, behind‑the‑scenes insights straight from the competition floor.
Podcast website

Listen to Janet 感官笔记, 天真不天真 and many other podca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radio.net app

Get the free radio.net app

  • Stations and podcasts to bookmark
  • Stream via Wi-Fi or Bluetooth
  • Supports Carplay & Android Auto
  • Many other app features
Social
v7.20.2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7/11/2025 - 7:29:33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