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RND

經理人

經理人月刊
經理人
Latest episode

Available Episodes

5 of 591
  • EP552【接軌國際】廣告裡呈現不同種族、不同樣貌的人,竟讓品牌賺更多嗎?
    本集由《經理人》編輯團隊精選西北大學的《凱洛格商學院》(Kellogg Insights)文章,由副總編輯張玉琦、採訪編輯李岱君提供導讀和解析。 在多元、真實成為全球顯學的今天,品牌該如何在廣告中呈現更多樣貌?「多元」真的能讓消費者更願意掏錢嗎? 除了品牌層面,本集也同步解析個人層面的研究:如果一個人對「我是誰」很不確定,更容易出現道德抽離,降低做出不道德行為的心理門檻。自我概念的清晰度,竟然會影響我們在日常生活、甚至職場,做出什麼選擇? 🎧 重點搶先聽: 1️⃣ 「多元」廣告為什麼能提高消費者的「願付價格」?背後的心理機制是什麼? 2️⃣ 什麼情況下,「多元」反而失效,甚至讓品牌翻車? 3️⃣ 個人如果「不確定自己是誰」,為什麼更容易做出不道德行為?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25:25
  • EP551【管理進化論】從挖掘恐龍、修復藍鯨化石,到經營科普商品零售店,專訪化石獵人蕭語富
    本集《管理進化論》由資深主編邵蓓宣,邀請「化石獵人」蕭語富,分享他的創業故事與職涯歷程。 「化石獵人」蕭語富,不僅是華人世界首位古生物化石清修師,更是曾登上國際期刊《Science》的恐龍化石清修專家。他分享了如何將冷門的「古生物興趣」轉化為成功的「商業模式」,並在經歷公司經營權被奪的重大挫敗後,憑藉韌性與專業重新成立了化石先生連鎖門市。一方面堅持科學嚴謹性,將珍稀化石保留給博物館研究;另一方面透過「把博物館帶回家」的零售概念,建立穩定的現金流以支撐高昂的挖掘成本。 本集重點 1.從興趣到專業——古生物挖掘的嚴謹與科學貢獻 化石挖掘並非單純的商業買賣,而是結合地質知識、體力與運氣的科學探索。蕭語富提到他曾清修過的「竊蛋龍懷雙卵」化石的過程,這項發現登上了國際期刊《Science》。此外,他描述挖掘過程需耗時3至4年,從尋找正確地層、封石膏包運回,到實驗室精細清修,每個環節都充滿挑戰,但他相信「化石會自己找主人」。 2. 對生命的致敬——藍鯨骨骼標本的修復 在處理台灣首件藍鯨骨骼標本時,發現這隻藍鯨幼時因頭部遭繩索纏繞無法進食而亡,團隊在清修時發現了骨骼上的勒痕。為了不破壞骨骼,他拒絕傳統「鑽孔內軸鐵」的工法,改用高難度的「全外軸鐵」不鏽鋼鍛造支撐,除了為台灣留下的重要自然資產,也展現了他與團隊的人文關懷。 3.商業模式——以零售養科研 古生物挖掘與博物館標案的回收周期長(動輒數年),他以連鎖零售店的現金流,來支撐高成本的科研部門。因此開發科普商品、挖掘體驗組與周邊玩具,並進駐百貨與博物館開設連鎖店。他的理念是「把博物館帶回家」,將賣店設計成展覽空間,創造高黏著度的消費體驗。全盛時期兩岸擁有上百家直營店,年營收達6億元。他明確區分:珍稀的研究級化石留給博物館或頂級收藏,而零售端負責賺取每日營收,在清修和商業模式之間找到平衡。 4.股權被奪的血淚教訓 創業路上的股權分配至關重要。他曾因股權過低(僅20%)導致一手創立的石尚企業被合夥人奪走。中年失業的他,在朋友幫助下靠賣烤香腸維生。最後他利用疫情期間轉型直播電商,從賣香腸到賣化石,讓現在的「化石先生」重新站穩腳步。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1:07:18
  • EP550【總編會客室】拒當大企業螺絲釘、連續創業7次!全球最大內容推薦平台Taboola 研發副總裁俞寧寧:學大谷翔平「二刀流」心法,活在當下、秒速切換
    本集節目由《經理人》總編輯齊立文,邀請Taboola研發副總裁俞寧寧,分享創業故事與工作心法。 全球最大內容推薦平台「Taboola」研發部副總裁俞寧寧,分享她如何在競爭激烈的高科技產業中,在全然陌生的美國矽谷,連續7次創業成功的故事。 這段踏上「改變世界」的旅程,她坦言,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經歷過燒光資金、裁掉團隊,搬到治安混亂的黑人區;也曾在拜訪大客戶時,被滿屋子的企業經理人歧視、嘲笑,甚至在餐廳被拒絕點餐。支撐她走過這一切的,是「打不死的蟑螂」的強大韌性,與對解決「有意義難題」的渴望。 🌟 本集重點 1.拒當大企業的螺絲釘:別讓「數字」定義你的價值 從台大到美國UCLA 深造的過程,體會到美式教育「鼓勵提問、擁抱冒險」的氛圍,徹底釋放她的天性,讓她找到了最適合的舞台。畢業後,進入大企業不是難事,但這條「安穩的路」卻讓她覺醒。她發現大企業雖然資源豐富,但同事間聊的卻是「等著退休」,每個人都被 L1、L2的層級數字定義,但真正推動產業變革的創新,其實發生在新創圈。她認為,有意義的職涯,不在於安穩或漂亮的頭銜,而在於是否創造解決問題的事物。 2. 創業的底層邏輯:專挑「有剛需」的難題 連續創業7次,如何選擇對的領域投入?她的篩選標準有三:第一,這是否為「剛性需求」,是市場真正迫切需要解決的痛點?第二,這個問題是否「足夠困難」,困難到沒有人知道標準答案?第三,這件事是否「有意義」,能激起她內心「非我莫屬」的熱情?她坦言,自己從不看時機點,反而常一頭栽進最難的領域。她相信,只要問題的核心價值夠大,解決方案和商業模式可以慢慢摸索,這才是創業最吸引人的地方。 3. 韌性是練出來的 俞寧寧也分享她最慘痛的經歷:第七次創業Taboola時,經歷過燒光所有資金,團隊幾乎全數裁員,最後搬到治安混亂、會斷水斷電的黑人區辦公室。為了找出解方,她天天跑去媒體客戶辦公室,守在廁所門口,抓緊編輯們上廁所的零碎時間溝通。她認為,韌性是訓練出來的,只要核心信仰夠強大,就要當一隻「打不死的蟑螂」。 4. 大谷翔平的「二刀流」心法:不戀棧成功、不沉溺失敗 身為忠實棒球迷,她認為大谷翔平的「二刀流」心態,是所有工作者最好的修煉。她認為,大谷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他「心態轉換的速度」。當他作為打者被三振(失敗)後,他沒有時間沮喪,必須在幾秒內走上投手丘,立刻切換成投手模式,專注於解決下一位打者。棒球賽沒有時間讓你沉溺失敗,也沒有時間讓你慶祝成功。這給工作者的啟示是:人難免會遇到低谷或挫折,但與其花時間焦慮,不如學習「活在當下」(Live in the moment)。不論前一刻是好是壞,都要迅速歸零,專注於眼前,準備好下一次的打擊。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1:18:19
  • 【影視關鍵字】EP7|從聊天框到銀幕世界:LINE 如何用平台思維,拍出屬於台灣的內容新宇宙?Feat. LINE 台灣影視開發製播部 林佳韻副總經理
    【本系列由 NMEA 與經理人整合行銷部合作策劃】 當通訊軟體變身影視製作基地,LINE 正在用「平台思維」重新定義台灣內容產業從建立內湖攝影棚、整合內部影音製作,到成立影視開發製播部,LINE 不只投資作品,更打造出讓創意能被看見、被延伸、被放大的生態系。本集邀請 LINE Taiwan 影視開發製播部副總經理 林佳韻,分享 LINE 如何跨足影視製作,並以《黑盒子》改編為例,展現平台如何串聯內容、社群與市場的能量。 本集關鍵字:#在地生活化 《影視備忘錄》 從內部整合到外部開放,LINE 為什麼要成立影視製播部?當內容需求遍佈各服務,整合成為跨部門「影視引擎」的起點。 平台即生態,如何結合 LINE TODAY、LINE WEBTOON、LINE MUSIC、LINE貼圖與生態系社群機制,讓內容不只是「播放」,而是「互動與擴散」。 從原創條漫到影集製作,LINE 如何驗證在地 IP 的潛力、打造粉絲參與式創作模式。 LINE 不以「單一節目成效」為終點,而是讓每個 IP 都能延伸為音樂會、出版品、社群挑戰等多層應用。 「觀眾優先」的新內容策略:不追逐國際模板,而是從台灣觀眾的喜好出發,打造能在在地立足、再向外走的文化韌性。 更多《黑盒子》相關動態: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3722494909 更多資訊搶先看: NMEA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官方網站:https://www.nmea.asia/ NMEA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社群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5976596569845?locale=zh_TW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31:19
  • EP549【管理,什麼事?】吃到飽再起:餐飲業的新黃金賽道,從CP值到體驗升級,打造消費者必吃的祕訣
    本集Podcast由《經理人》主編林庭安與採訪編輯郝致琪,解析「吃到飽」餐飲市場現況。 疫情後,曾一度式微的「吃到飽」餐飲市場回溫,不只連鎖品牌重新崛起,消費者對「高品質、可掌控的豐盛體驗」需求也再度上升。這股復甦並非單純價格戰,而是結合體驗升級與營運效率的雙重創新。 這集節目將拆解「吃到飽2.0」的成功關鍵:從供應鏈數據化、菜單策略、顧客心理,到品牌重塑與科技導入。餐飲業正從「廚房戰」轉為「數據戰」,如何在成本壓力與消費升級之間找到新平衡,成為經營者必修的一課。 本集重點: 1.疫情後的報復性消費,帶動「吃到飽」復甦 疫情解封後,消費者報復性聚餐的心理帶動餐飲市場強勢回溫,「吃到飽」成為首選類型。它不僅能滿足多樣選擇與群聚社交的需求,也象徵一種「回到熱鬧生活」的儀式。業者順勢推出限時優惠、分流預約制與升級菜色,既穩成本又創造話題。 2.體驗升級是吃到飽業者的競爭新主軸 從「吃得飽」走向「吃得好」,業者開始重視空間設計、服務動線與互動感。許多品牌引入數位點餐、自助結帳系統,縮短等待時間、提升服務流暢度。這不只是營運優化,而是品牌再定位的一部分——讓顧客感受到「時間被尊重、體驗被設計」。 3. 數據驅動的供應鏈與成本控制 面對成本上升與食材浪費挑戰,餐飲業導入數據化管理成為趨勢。透過POS系統與AI預測模型,業者能根據消費行為即時調整食材備料與菜單組合,達到「少浪費、多滿足」的雙贏。更進一步的數據應用,讓餐飲品牌從後台就能看見利潤結構,讓營運決策不再憑感覺,而是憑數據。 4. 從傳統餐飲到科技服務業的轉變 如今的餐飲業不只是做菜給客人吃,而是經營「顧客旅程」。從線上預約、會員系統、數據回饋到智慧結帳,這些科技工具正讓餐飲業成為「服務科技業」。企業必須培養跨領域能力,把數據、設計與營運整合成一致的體驗。餐飲競爭的勝負,不只是在廚房,還有數據與體驗設計。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26:13

More Business podcasts

About 經理人

【經理人Podcast】由總編輯齊立文、經理人月刊編輯團隊,每周為你解答職場難題、說管理趨勢、訪職場專家,提供下一個世代工作者更多新鮮觀點及職涯提點。有想聽的主題或合作提案,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odcast website

Listen to 經理人, Odd Lots and many other podca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radio.net app

Get the free radio.net app

  • Stations and podcasts to bookmark
  • Stream via Wi-Fi or Bluetooth
  • Supports Carplay & Android Auto
  • Many other app features
Social
v7.23.13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11/20/2025 - 9:43:05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