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集請到Michigan Ross商學院的校友David Lu。David台大時從大學時期就立志進入管理顧問業。在上集中,David分享了從被管顧公司拒絕,到終於進入顧問業、甚至加入麥肯錫(McKinsey)的過程,並深入探討管顧業的工作模式、思維訓練,以及這些經驗如何幫助他成長,並能應用到各行各業的日常工作與決策中。職涯初衷與進入顧問業的過程大學時期就對管顧有興趣,受到麥肯錫說明會影響。畢業後投遞所有知名顧問公司,但一開始全被拒。後來進入新加坡一家專做金融業的顧問公司,第一份專案在中國信託,之後常駐中國,成為團隊唯一會中文的成員,也因此成為 CEO 間的翻譯。管顧面試與工作上的學習面試重邏輯思考,不追求標準答案,而是測試解構問題的能力與思維深度。被要求不斷提出假設、被追問「還有呢?」,直到思路用盡。面試與工作時強調對每件事要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空問問題。提問也要帶有假設或初步觀點,才能顯現深度與專業。管顧業的核心技能與思維模型最重要的能力是定義問題。若問題定錯,所有後續努力都可能徒勞。管顧會將大問題拆分成小問題,運用邏輯架構(framework)逐步處理。不是給出一個標準解,而是與客戶共同釐清現況、收斂共識、建立可執行的策略。日常可從練習雙面思考開始(如:「核能應否發展?」正反都能辯護)。每個決策都包含利與弊,練習從不同視角思考,有助策略判斷。職場中,不只是管顧,像是 PM、跨部門合作也需要這種能力:快速釐清、深入分析、有系統地提案。不論是否從事管顧工作,這種問題導向、架構清晰、多面思考的能力,都是職場關鍵。學會問對的問題,比馬上給答案更重要。建議大家平時多練習:準備會議前先問自己「我們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用 framework 拆解;針對決策思考正反後果。對顧問業的誤解與實際操作常見誤解是管理顧問只是把舊方案搬來套用。實際上每個專案都需重新訪談、釐清背景、共創解方。專案價值不只是報告,而是透過過程讓客戶理解問題本質,進而能內部執行、持續運作。實務與理論的落差:管顧不只是提出策略,更關鍵在於「推動落地」,例如推內部訓練計畫時,若同事不支持,就成為紙上談兵。打中痛點的重要性:真正能推動變革的建議,多數都來自打中組織或人員的痛點。如何設計一個成功的會議會前會的重要性:成功的會議往往不是在會議中完成決策,而是會前已與各部門達成共識。事前的個別溝通,讓會議只是「形式上的確認」。簡報與表達能力的真諦:從100頁內容中提煉成1頁,才是真正的價值。有時候一張投影片,若能精準傳達重點,效果遠勝冗長簡報。說故事能力:一個好的故事可以把複雜的業務、無聊的數字轉化成引人入勝的訊息。與高層溝通的技巧:高層重視的是未來性、跨部門的啟發,而非單一專案是否成功。資訊精煉是尊重:給高階主管的訊息越短越好,甚至一兩行 email 才是標準格式。從顧問業學到如何做人做事做事重要,做人更關鍵:升遷往往取決於「你能不能影響他人」、「能不能建立信任」。當主管的挑戰:從專業者變成領導者,是完全不同的學習曲線。不好的主管教會你你不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與高手共事是最佳成長捷徑:選擇一個「你不是房間裡最聰明的人」的環境,是成長最快的方式。持續學習與模仿高手的說話方式,將幫助你變得更有影響力與表達力。傳簡訊給我們! 聯絡我們 來信請寄: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