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RND
PodcastsSociety & Culture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

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

谢可新
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
Latest episode

Available Episodes

5 of 398
  • 哲学人生:2025年北大哲学系主任的毕业致辞与开学致辞
    欢迎收听一场穿越时空的智慧对话!本期节目,我们将带您深入聆听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教授在2025年开学典礼与毕业典礼上的两次重磅致辞。这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直击心灵的哲学反思,为正处于人生重要节点的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开学致辞中,程主任跳脱传统,鼓励新生跳出“标准化知识生产”的陷阱,强调哲学的价值在于保护每个个体的思想风格和精神态度。他警示大家要警惕“校园生活的渣男状态”——一种“物理性参与,精神性游离”的迷失,并提醒我们,真正的自信与笃定并非来自精明算计,而是源于深刻的自我认识和对当下生活的热情投入。他鼓励学生将大学视为塑造自我的宝贵机会,以独到的心得形成自我理解,抵御外部喧嚣。而在毕业致辞里,面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学子,程主任则以冷静的笔触剖析了“技术狂欢”下精神世界的贫乏、无处不在的焦虑和“冗余的想象力正在吞噬着生活的意义与勇气”的困境。他挑战“空洞的形容词性”与“抽象的功利主义”,引导毕业生区分理想与欲望,强调内在的平静比外部成功更为重要。他提出“为己之学”的理念,呼吁我们回归真实的自己,不为外在评价所累,将哲学视为生命旅程中的“渡船”,以隐忍的安然与投身的自觉,实现“静水流深”的生命理想。这两次致辞,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学业、职业和自我成长中可能面临的挑战。程主任以其独特的洞察力,鼓励我们活得纯粹、想得复杂,不再被“无用之学”的标签所困,而是涵养直面内心的勇气和能力。聆听本期节目,让哲学智慧助您找到属于自己的、适当且愉快的生活方式,获得自信的笃定和笃定的自信。🔗本期节目 NoteBookLM 资料库:https://notebooklm.google.com/notebook/2915e335-6eec-47ee-b17a-a12aaeaafdda第一部分:哲学的本质——“为己之学”与拒绝标准化 (00:00:00 - 11:43) (00:00:00 - 04:44) 开篇与核心定位:引出程乐松教授的两篇讲稿,并迅速确立其核心思想:哲学是一种关乎内在修养和自我塑造的“为己之学”与“慰籍之学”。 (04:44 - 08:12) 拒绝标准化:深入阐述了哲学教育的核心张力——在“规范化知识的严格传递”与“高度开放的思想实践”之间寻求平衡。其最终目的不是生产“哲学家的复读机”或“学术工业的标准产品”,而是要保护和激发每个个体独特的“思想风格和精神态度”,认为“标准化”是对哲学精神最致命的背叛。 (08:12 - 11:43) “为己之学”的内涵:详细剖析了“为己之学”的三个层面: 自觉:清醒的自我意识,知道自己为何而行动。 投身当下:积极地参与现实生活,而非避世。 肯认其价值:从内在而非外在标准中,确认自己生活的意义。第二部分:现代生活的精神诊断 (11:43 - 20:16) (11:43 - 14:26) 面对“无知的傲慢”:指出了哲学在当代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以“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为标准的外部世界的普遍性质疑。 (14:26 - 18:26) 校园生活的“渣男状态”:用一个极具洞察力的比喻,描绘了当代大学生“物理性参与,精神性游离”的普遍困境,并将其具体化为两种病症: 瞎忙:通过填满日程来回避对内心真实需求的追问。 摆烂式的拖延:因害怕失败和选择的焦虑而迟迟不敢投入。 (18:26 - 20:16) 病症的根源:指出这两种状态的共同根源在于“缺乏清晰的自我认识”和“无法找到专注投身的状态和目标”。过多的可能性与不自信、恐惧相结合,导致了精神上的漂浮与内耗。第三部分:人生图景的重塑——周期与告别 (20:16 - 35:25) 1. “周期”的智慧:对抗线性的焦虑 (20:16 - 28:02)(20:16 - 24:19) 引入“周期”概念:将毕业典礼致辞的核心思想提炼为“周期的哲学”。将大学四年比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完整节律,强调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任务。 (24:19 - 28:02) 批判“线性时间观”:批判现代社会将人生的丰富周期,压缩成一条以“KPI”和“Deadline”为节点的、充满焦虑的线性赛道。这种模式让我们失去了对过程的体验和对不同生命阶段意义的尊重。 2. “告别”的艺术:完成周期的关键 (28:02 - 35:25)(28:02 - 31:49) “告别”作为一种能力:将“告别”提升为一种重要的生存智慧。一场得体的告别,意味着对过去周期的审视、整理与和解,是“完成”一个阶段并真正“开启”下一个阶段的必要仪式。 (31:49 - 35:25) 批判“不告而别”:指出当代人普遍的“不告而别”现象,其本质是“以逃避的方式来迎接未来”。这种心态让我们无法从过去汲取养分,也无法真正建立稳定、连续的自我认同,最终使人生变成一系列碎片化的、未完成的“烂尾工程”。第四部分:结论——在清醒的选择中塑造自我 (35:25 - 41:59) (35:25 - 38:52) 寻找精神性的家园:将“周期”与“告别”两大主题融合,指出“自我”正是在这一次次完整地经历开启、发展、完成、告别的生命周期中,才得以被塑造和确认。最终的目标是为自己建立一个内在的、安宁的“精神性的家园”。 (38:52 - 41:59) 拥抱不确定性:回归哲学的根本价值,即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将选择权交还给个体。在理解了生活的不确定性之后,依然能够审慎、自觉地做出选择并为之负责,这本身就是哲学所能赋予我们的最高贵的自由。【关于本播客】在这个AI技术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我们不禁自问:作为“人”的独特价值究竟是什么?本播客借助经典哲学与社会学著作,与AI深度对谈,共同探寻在智能时代里安身立命的路径。🎧 在其他平台收听:*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UCTkCuYSc14WdVboln1UJaBPy5hI62Xq* 小宇宙: 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6811f40a6b45dee62db6b477* Apple Podcasts: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id1811972474*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4ExTP0ADTkLE74xDfXr4EQ👋 联系与互动:[email protected]://x.com/kexinxie630#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 #AI #哲学
    --------  
    41:59
  • 《有闲阶级论》:从“炫耀性消费”到“内卷”,凡勃伦如何洞察百年未变的地位竞赛?
    你是否曾疑惑,为何人们热衷于昂贵却不实用的奢侈品,或沉迷于“无用”的高雅活动?本期播客将带你走进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一窥现代消费与休闲背后“非理性”的真相和古老“野蛮”的根源。凡勃伦挑战传统经济学理性假设,提出“炫耀性消费”——购买昂贵非必需品以展示财富和声望;以及“炫耀性休闲”——通过非生产性、耗时活动彰显无需劳作的优越地位。这些行为,实则源于“掠夺者荣誉”的古老本能。他揭示,这种“金钱竞赛”通过“攀比性模仿”*渗透社会各阶层,使人们疲于追逐更高阶层设定的消费标准。我们的审美也被金钱品味塑造,让“昂贵”等同于“美丽”。凡勃伦的“现代文化批判” 剖析了现代性外衣下,那个永不消逝的“野蛮人”灵魂。一同探索我们社会的“精神分裂”!🔗本期节目 NoteBookLM 资料库:https://notebooklm.google.com/notebook/1b0c0a14-6b01-4880-8760-6e0754a333c8第一部分:引言与背景介绍 (00:00:00 - 00:07:05) (00:00:00 - 00:01:31) 开场:介绍索尔斯坦·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定性其风格为“尖锐刻薄”但“洞察力惊人”,并提出核心问题:为何人们会着迷于浪费和不事生产? (00:01:31 - 00:05:20) 历史与作者背景:时代背景:阐述19世纪末美国“镀金时代”的巨大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为凡勃伦提供了绝佳的观察样本。作者背景:介绍凡勃伦作为“局外人”的学者身份,其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使他能跳出传统经济学框架。 (00:05:20 - 00:07:05) 核心挑战:明确指出凡勃伦的主要批判对象——古典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其无法解释上层阶级大量非理性的、为了社会地位的消费行为。第二部分:核心概念深度解析 (00:07:05 - 00:30:08) (00:07:05 - 00:11:12) 概念一:有闲阶级 (Leisure Class)核心特征:“免于生产性劳动”是其根本特征,其荣誉建立在鄙视体力或直接生产劳动之上。历史溯源:追溯至原始部落的性别分工,将活动分为高贵的“功勋”(exploit)与卑下的“苦役”(drudgery),奠定了鄙视劳动的文化根源。极端例证:引用波利尼西亚酋长宁愿饿死也不自己动手的例子,强调“劳动禁忌”是维持地位的防火墙。 (00:11:12 - 00:16:17) 概念二:炫耀性休闲 (Conspicuous Leisure)定义:公开地、引人注目地浪费时间,以此证明自己无需为生计奔波。其重点在于“被看见”。表现形式1:精通礼仪。学习和维持复杂的社交礼仪需要大量时间投入,本身就是一种休闲的证明,用以区隔阶级。表现形式2:学习“无用之学”。钻研古典文学、艺术、古代语言等非实用性知识,恰恰因其“无用”和高时间成本,成为炫耀有闲和文化资本的有效方式。 (00:16:17 - 00:24:45) 概念三:炫耀性消费 (Conspicuous Consumption)定义:在现代城市社会,通过公开展示远超使用价值的商品和服务,来证明自己的支付能力,以赢得社会声望。核心逻辑:“浪费”是核心要素,昂贵本身就是一种美感。经典案例:银汤匙。通过思想实验揭示,我们对银汤匙的美感很大程度上是对其“昂贵感”(sense of costliness)的下意识反应。一旦发现是赝品,美感便瞬间崩塌。延伸应用:时尚:本质是“制度化的浪费”,通过不断推陈出新来满足炫耀需求。审美标准 (Cannons of Taste):我们的品味深受“金钱标准”的塑造,美很多时候只是“符合身份的昂贵”的代名词。对动植物的审美:纯种犬、赛马比生产性的家畜地位更高,因为前者更能体现主人的炫耀性投入。对女性的审美:从维多利亚时代病态纤弱的美到后来对健康匀称的欣赏,其标准始终围绕如何最好地展示“有闲”而流动。 (00:24:45 - 00:30:08) 概念四:代理休闲与代理消费 (Vicarious Leisure/Consumption)定义:当个人财富过多时,需要借助他人(妻子、仆人)来替自己进行炫耀。妻子:通过穿着不便劳作的服饰、学习雅好才艺,来证明家庭足以供养一个“无用”但优雅的成员,从而反衬户主的成功。仆人:尤其是穿着制服、无实际劳作的仆人,其存在本身就是“活的广告牌”,他们的“无所事事”和统一着装,是主人财富和地位的流动展示。社交活动:铺张的宴会、馈赠等,宾客既是代理消费者,也成为主人财富的“见证者”。第三部分:理论的延伸与批判 (00:30:08 - 00:37:07) (00:30:08 - 00:33:04) 概念五:金钱竞赛 (Pecuniary Emulation)机制:社会各阶层都将更高一阶层的生活方式作为“体面”的标准,并努力模仿追赶,形成自上而下、永无止境的攀比链条,即“内卷”。普遍性:即使是底层民众,也会为了维持社群中的“体面”,进行超出能力的“面子消费”。 (00:33:04 - 00:37:07) 凡勃伦的批判:有闲阶级的保守性阻碍社会进步:有闲阶级因脱离具体生产实践而缺乏创新动力。价值观保守:其推崇的身份、传统、浪费等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效率、创新精神背道而驰。维护既得利益:他们会本能地巩固保障其财富地位的“金钱性制度”,而抵触可能挑战权力格局的“工业性制度”革新,成为社会发展的“刹车片”。第四部分:当代应用与反思 (00:37:07 - 00:50:38) (00:37:07 - 00:39:28) 社交媒体时代的凡勃伦效应:将社交媒体视为凡勃伦理论的“天然实验场”。朋友圈的旅行、美食、健身打卡,以及网红经济,本质都是数字化的炫耀性休闲与消费,点赞和关注成了新的“声望”。 (00:39:28 - 00:41:22) 知识经济时代的“智力炫耀”:在功利时代,投入时间精力钻研“不实用”的高深学问,本身就传递了“我有闲暇”和“我有文化资本”的信号,成为一种新的、有门槛的“智力休闲”炫耀。 (00:41:22 - 00:43:57) 现代社会的“精神分裂”:深刻揭示了现代文明的内在矛盾:生产领域追求极致的科学与理性,而消费和价值评判领域却被原始的、非理性的地位竞争欲望所支配。我们用最高效的方式生产,却用最浪费的方式消费。 (00:43:57 - 00:50:38) 未来的炫耀形式与最终反思:新形式的炫耀:探讨在反消费主义和环保话语下,炫耀可能演变为更隐蔽的形式,如“有品质的极简主义”、昂贵的健康管理、精神成长课程、对前沿科技的掌握等。总结与核心提醒:再次强调凡勃伦理论的核心,即我们的很多个人选择深受无形的社会地位竞争游戏的驱动。留给听众的思考题:鼓励听众在下一次消费或产生羡慕情绪时反思,其动机有多少是为了真实需求,又有多少是为了在这场地位游戏中为自己“排位”?【关于本播客】在这个AI技术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我们不禁自问:作为“人”的独特价值究竟是什么?本播客借助经典哲学与社会学著作,与AI深度对谈,共同探寻在智能时代里安身立命的路径。🎧 在其他平台收听:*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UCTkCuYSc14WdVboln1UJaBPy5hI62Xq* 小宇宙: 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6811f40a6b45dee62db6b477* Apple Podcasts: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id1811972474*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4ExTP0ADTkLE74xDfXr4EQ👋 联系与互动:[email protected]://x.com/kexinxie630#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 #AI #哲学
    --------  
    50:38
  • 人类对大语言模型的热情与能力感知:心理学前沿报告解读
    你是否曾好奇,我们究竟是如何看待大语言模型(LLMs)的?它们在我们心中,是冰冷无情的工具,还是能产生情感连接的伙伴?本期节目将带你深入一份心理学前沿的“田野报告”,揭示人类感知LLMs的奥秘。研究发现,我们评价LLMs时,竟和“看人”一样,主要通过“热情”和“能力”这两个核心维度。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一般情境下,我们对LLMs的感知展现出“能力优先”的独特现象,而非传统人际感知中的“热情优先”。这是否意味着,在我们潜意识深处,AI更多被视为终极“工具”而非社会伙伴?更深入的分析显示,这种优先效应并非一成不变:当你考虑“持续使用意愿”(一种功能性态度)时,“能力”的预测效力更强;而当关乎“喜爱度”(一种情感性态度)时,“热情”则占据主导。这暴露了我们对AI“人格分裂”式的需求——既要冷静、高效的“超级员工”,又渴望温暖、善解人意的“灵魂伴侣”。最引人深思的是,研究描绘出AI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一个“高能力、中等热情”的“他者”,如同那些受人钦佩却又保持距离的“局外人”。当“耐心”这类特质在评价AI时也被我们归入“能力”范畴,它是否正在“重写”我们对“美德”和“真诚”的定义?加入我们,一起探讨这些充满悖论的心理学发现,理解我们如何定义“他者”、构建“自我”,以及如何设计更智能、更负责任的人机共生未来!来源:《人类对大语言模型的热情和能力感知》🔗本期节目 NoteBookLM 资料库:https://notebooklm.google.com/notebook/dd41c9ab-8551-413f-9471-f50a387acfe7第一部分:引言与理论框架 (00:00:00 - 03:55) 开篇 (00:00:00 - 01:20):引出核心话题——我们到底是如何看待日益融入生活的AI(大语言模型)的?。强调本次探讨将从心理学视角切入,并介绍讨论的主要依据是一篇最新的《心理学报》研究论文及其深度解读。 核心理论框架:社会认知的大二模型 (01:41 - 03:55):介绍研究的理论基石——经典的“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 SCM),该模型认为我们评价他人主要依据两个基本维度: 热情 (Warmth):评估对方的意图,如是否友好、真诚,关乎“人好不好”。 能力 (Competence):评估对方的执行力,如是否聪明、高效,关乎“行不行”。 第二部分:核心发现与深入剖析 (03:55 - 22:33)这部分是音频的主体,详细解读了研究的四个核心发现,充满了反转和深刻洞见。 1. 发现一:我们用“看人”的框架“看”AI (03:55 - 05:15) 研究通过自由描述和特质词评定两种方法,都证实了人们在评价LLM时,确实主要运用了“热情”和“能力”这两个核心维度。 这表明,我们的大脑在面对AI这一全新非生物智能体时,仍然默认调用了古老的、用于判断他人的社交认知框架。 2. 发现二:颠覆性的“能力优先”原则 (05:15 - 09:29) 传统人际感知遵循“热情优先”原则,即我们首先判断对方意图的好坏。 研究发现,在评价LLM时,这一原则被彻底颠覆,表现出显著的“能力优先” (competence primacy)。用户提及能力方面的词频是热情方面的近3倍。 解释:这源于我们将AI视为一个没有“自我”、纯粹为用户服务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更能直接帮助用户实现目标的“能力”,就成了我们最关心的维度。 3. 发现三:“人格分裂”的需求模式 (09:29 - 13:54) “能力优先”并非绝对,它会根据我们的需求目标而发生分裂。 预测“持续使用意愿”(功能性需求)时:“能力”的预测力远远大于“热情”。 预测“喜爱度”(情感性需求)时:“热情”的预测力反过来显著超过了“能力”。 结论:我们对AI存在一种“人格分裂”式的需求——在功能层面,我们需要一个冷静高效的“超级员工”;在情感层面,我们又渴望一个温暖贴心的“灵魂伴侣”。 4. 发现四:AI的最终画像与性别差异 (13:54 - 19:26) 研究直接比较了对“普通人”和“LLM”的评价,得出LLM的最终画像:高能力、中等热情。 能力上:我们普遍认为LLM的能力已显著超越普通人。 热情上:我们感觉LLM的热情水平与普通人持平,并非想象中那么冷冰冰。 SCM模型定位:这种“高能力、中等热情”的画像,与我们对社会中某些“受人钦佩但保持距离的局外人”(如精英、富人)的刻板印象相似。 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都认为AI能力超群,但男性甚至觉得AI比人类更热情,而女性则认为两者热情水平相当。 5. 最深刻的洞察:价值的重估 (19:26 - 22:33) 研究发现“耐心”这个词在评价AI时被归为了“能力”,而非“热情”。 这引出一个深刻的洞察:AI的完美表现,可能正将我们传统上珍视的“人类美德”(如耐心),悄然转变为一种可以被量化评估的“技术性能指标”。 这引发了更深层的追问:AI是否正在以我们不易察觉的方式,重写我们对于热情、道德乃至人性的根本定义?。 第三部分:总结与展望 (22:33 - 27:32) 实践启示 (22:33 - 24:45): AI产品设计:应采取差异化策略。效率工具型AI应极致优化能力,情感陪伴型AI则需着重营造热情感知。 社会与伦理:我们“能力优先”的倾向可能导致对AI的社会性风险(如偏见、歧视、情感操纵等与热情维度相关的伦理问题)不够警惕。 总结与最终追问 (24:45 - 27:32): 快速回顾了研究的核心发现:我们用看人的框架看AI,但能力优先;我们的需求是分裂的;AI的最终画像是“高能中暖”的强大他者。 •提出终极问题:当AI在模拟“美德”上超越人类时,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人类的独特价值?我们与AI的关系将如何反过来塑造我们自己?【关于本播客】在这个AI技术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我们不禁自问:作为“人”的独特价值究竟是什么?本播客借助经典哲学与社会学著作,与AI深度对谈,共同探寻在智能时代里安身立命的路径。🎧 在其他平台收听:*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UCTkCuYSc14WdVboln1UJaBPy5hI62Xq* 小宇宙: 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6811f40a6b45dee62db6b477* Apple Podcasts: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id1811972474*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4ExTP0ADTkLE74xDfXr4EQ👋 联系与互动:[email protected]://x.com/kexinxie630#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 #AI #哲学
    --------  
    27:32
  • AI设计产品:消费者“喜恶”背后的心理博弈与文化滤镜
    当人工智能日益成为“创造者”,我们如何看待由AI设计的产品?本期播客节目将深入探讨消费者对AI设计产品的“喜恶”模式,揭示其背后的心理博弈与文化滤镜。研究发现,消费者并非一概而论,而是存在深刻的“匹配效应”:• 1、对于怀旧产品——一种诉诸情感与温暖的产品——消费者显著偏爱人类设计师,并表现出强烈的“AI厌恶”。• 2、对于创新产品——一种诉诸功能与效率的产品——消费者则显著偏爱AI设计师,表现出强烈的“AI欣赏”。这种“喜恶”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是“加工流畅性”。当设计师的刻板印象(我们普遍认为人类具有高温暖、AI具有高能力)与产品的核心诉求(怀旧产品需要温暖,创新产品需要能力)相匹配时,消费者处理信息的过程会更“顺畅”,从而产生积极情感并提升购买意愿。节目还将探讨这种匹配效应的边界条件:• 1、人机协作,特别是“人类主导-AI辅助”的设计模式,能够显著缓解消费者对AI设计怀旧产品的“厌恶感”。• 2、AI的拟人化程度:一个高拟人化的AI设计师同样可以缓解这种“AI厌恶”。• 3、“文化滤镜”:这种“匹配效应”在更注重人际关系和集体和谐的“互依型自我”消费者身上尤其显著,而在“独立型自我”的消费者身上则不明显,这表明人机关系并非普世存在。AI的设计,从来不只是技术问题,它首先是一个深刻的心理学问题。加入我们,一同解锁AI设计时代的消费心理密码!🔗本期节目 NoteBookLM 资料库:https://notebooklm.google.com/notebook/0fca7c22-b988-4a24-94ed-56cec03a2b15第一部分:引言与理论框架 (00:00:00 - 04:47) (00:00:00 - 01:36) 开篇:引出核心话题——消费者如何看待AI设计的产品 ?并介绍讨论的依据是一篇基于6个实验、超过1400名参与者的严谨心理学研究 。 (01:36 - 03:17) 核心理论框架: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SCM):介绍研究使用的经典理论,指出我们评价一个社会对象(包括AI)时,主要使用两把“尺子” :热情 (Warmth):评估对方的意图,如是否友好、真诚,代表“人好不好” 。能力 (Competence):评估对方的执行力,如是否聪明、高效,代表“行不行” 。 (03:17 - 04:47) AI的普遍刻板印象:指出我们潜意识里已经给人类和AI设计师贴上了不同的标签 。人类设计师被认为是“高热情、相对低能力”,而AI设计师则被认为是“高能力、低热情” 。第二部分:核心发现 - 匹配效应 (04:47 - 08:49) (04:47 - 05:33) “匹配效应” (Matching Effect):揭示研究最核心的发现,即消费者的偏好取决于设计师的刻板印象特征与产品核心诉求的匹配度 。 (05:33 - 07:08) AI厌恶 (AI Aversion):对于主打情感和温暖的怀旧产品(如复古风扇),消费者显著更偏爱人类设计师的作品,并对AI设计表现出强烈的厌恶感 。 (07:08 - 08:11) AI欣赏 (AI Appreciation):对于强调功能和新颖的创新产品,消费者的偏好则发生180度反转,显著更偏爱AI设计师的版本,表现出强烈的欣赏 。 (08:11 - 08:49) 本质总结:我们并非简单地喜欢或讨厌AI设计,而是在下意识地做一道“连线题”——将“温暖”的怀旧产品与“温暖”的人类设计师相连,将“能干”的创新产品与“能干”的AI设计师相连 。第三部分:心理机制揭秘 - 加工流畅性 (08:49 - 13:06) (08:49 - 09:44) 核心机制:加工流畅性 (Processing Fluency):解释了匹配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 。它指大脑处理信息时主观感受到的轻松顺畅程度 。 (09:44 - 11:01) 流畅性的魔力:当信息(如设计师与产品的组合)符合我们内心预期时,处理起来就顺畅(高加工流畅性),这种顺畅感本身会带来愉悦的体验,并被我们错误地归因为对产品本身的喜爱 。反之,不匹配则导致“认知卡顿”(低加工流畅性),产生负面感受 。 (11:01 - 13:06) 实验验证:研究通过实验2A和2B证实,匹配的组合(如人类设计怀旧产品)确实能提升感知到的温暖度,进而提升加工流畅性,最终带来更高的购买意愿 。反之,AI设计创新产品则通过提升能力感知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第四部分:边界条件探索 - 何时效应会改变 (13:06 - 22:33) (13:06 - 18:21) 边界条件一:人机协作与拟人化:人机协作:“人类主导,AI辅助”的模式能显著缓解对AI设计怀旧产品的厌恶感,人类在此扮演了“情感翻译官”的角色 。AI拟人化:对于怀旧产品,一个高拟人化的AI(如起人类名字“小张”)能有效消除AI厌恶 。然而,对于创新产品,一个低拟人化的AI(如代号“CX-1”)反而最受欢迎,因为过度拟人化可能削弱了其“高能力”的纯粹印象 。 (18:21 - 22:33) 边界条件二:消费者的自我建构 (文化滤镜):引入独立型自我(强调“我”,个人主义文化)和互依型自我(强调“我们”,集体主义文化)两个概念 。关键发现:“匹配效应”主要存在于互依型自我的消费者身上,他们更注重关系的和谐与情境 。对于独立型自我的消费者,该效应则消失了,他们更关注产品本身的核心属性,而非其来源故事 。第五部分:总结与展望 (22:33 - 28:58) (22:33 - 25:11) 四条核心心理法则总结 :人暖AI能:我们对创造者的基础设定 。物以类聚:我们追求认知匹配的本能 。人机协同的调和作用:人的在场感能调节我们对AI的接受度 。文化滤镜:我们的文化背景决定了我们对匹配效应的敏感度 。 (25:11 - 26:51) 实践启示:企业应根据产品类型、目标市场文化和AI呈现方式,制定差异化的设计与营销策略,核心是讲一个让目标用户“感觉对”的故事 。 (26:51 - 28:58) 未来思考:最后提出更深层的问题——AI能否真正学会创造“温暖”?我们对“温暖”等概念的定义,是否会因与AI的长期共存而演变 ?【关于本播客】在这个AI技术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我们不禁自问:作为“人”的独特价值究竟是什么?本播客借助经典哲学与社会学著作,与AI深度对谈,共同探寻在智能时代里安身立命的路径。🎧 在其他平台收听:*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UCTkCuYSc14WdVboln1UJaBPy5hI62Xq* 小宇宙: 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6811f40a6b45dee62db6b477* Apple Podcasts: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id1811972474*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4ExTP0ADTkLE74xDfXr4EQ👋 联系与互动:[email protected]://x.com/kexinxie630#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 #AI #哲学
    --------  
    28:58
  • 人机协作的心理反差:AI如何让我们更冒险,又独享失败?
    欢迎收听本期节目,我们将深入探讨一个颠覆你直觉的发现:人机合作竟然会让人变得更冒险!传统观念认为,合作会使人更谨慎,但一项开创性的实证研究揭示,当我们的伙伴是人工智能时,人们的冒险水平显著高于与人类合作的情境。这并非偶然,其核心机制在于“主体责任感”——与AI合作时,人们普遍感受到更强的“我认为完成这个任务是我的责任”的程度,而这种增强的责任感,反而促使他们做出更冒险的决策。更令人深思的是,这种效应在成功反馈后尤其显著。当我们被告知与AI合作成功时,参与者更倾向于将功劳归于自己,体验到“英雄式成功”的满足感,进而激发更强的主体责任感,并因此在未来更加冒险。AI在这里仿佛成为了一个完美的“背景板”,放大了我们自身的“英雄形象”和“主体性”。本期播客将带你剖析这些有趣的“悖论”:为何责任感越强,人反而越敢“赌一把”?AI这个“缺席的他者”如何让我们感到既孤独又强大?以及在失败面前,为何我们仍将自己视为唯一的“行动者”? 深入理解这些心理动力,对于优化自动驾驶、医疗决策等日益普及的人机协作场景至关重要。立即收听,揭开人机合作背后隐藏的深刻心理剧场!来源:《人机合作使人更冒险: 主体责任感的中介作用》🔗本期节目 NoteBookLM 资料库:https://notebooklm.google.com/notebook/5a87e0c2-8629-4dbc-af65-9db7bb8e22dc第一部分:引言与核心发现 (00:00:00 - 01:43) (00:00:00 - 01:09) 开篇通过对比“与人合作”和“与AI合作”的情景,引出话题,并介绍本次讨论的依据——一篇2025年《心理学报》的论文及其解读材料。 (01:09 - 01:43) 抛出研究的核心、反直觉发现:当人们与AI合作进行决策时,他们反而比与真人合作时更愿意冒险。这构成了本次探讨需要解开的核心谜团。第二部分:实验设计拆解 (01:43 - 06:09) (01:53 - 03:46) 介绍了研究采用的经典实验范式——“仿真气球冒险任务”(BART),参与者通过给虚拟气球打气来累积奖励,但气球有随机爆炸的风险,一旦爆炸则奖励清零。这个任务巧妙地模拟了现实中的风险决策。 (03:58 - 04:41) 设计了三种实验条件以进行对比: 单独决策 人人合作 人机合作 (04:41 - 05:55) 引入了研究测量的关键心理变量——“知觉到的主体责任感”(perceived agency responsibility),即个体感觉“这个任务主要得靠我”的程度,并强调它与对伙伴的责任感有所区别。第三部分:层层递进的研究发现与心理机制剖析 (06:09 - 25:25) 1. 发现一(符合预期):合作使人更保守 (06:09 - 08:26) 研究首先验证了一个符合常识的结论:无论是与人还是与AI合作,参与者的冒险行为(平均打气次数)都显著低于单独决策时。 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是“社会关系责任感”(或人际责任感),即意识到决策会影响同伴,从而有义务保护团队共同利益,行为趋于保守。 2. 发现二(反常现象):人机合作比人人合作更冒险 (08:26 - 12:44) 这是研究的核心发现:在两种合作情景的直接比较中,与AI合作的参与者表现出比与真人合作的参与者更高水平的冒险行为。 初步解释来自“自我归类理论”:人们倾向于将真人伙伴视为“内群体”(自己人),而将AI视为“外群体”。与“外群体”的AI合作,那种强烈的社会关系责任感不易被激发或被大大减弱,因此合作时的束缚感减小。 3. 核心机制:“负责任的赌徒”悖论 (12:44 - 17:44) 引出更深层的问题:为何不仅是束缚减少,甚至是冒险性增加了?。 关键测量数据显示:与AI合作时,参与者感受到的“主体责任感”反而显著增强了,比与真人合作时更强。 这揭示了第一个核心悖论——“负责任的赌徒”:更强的主体责任感并未导致更谨慎,反而促进了冒险行为。 解释:当主体责任感被强化到一定程度时,它从一种“负担”内化为一种“赋能”(empowerment)的感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了个体通过冒险来证明能力、争取最大回报的内在驱动力。统计分析也证实,增强的主体责任感是导致人机合作中冒险行为增加的中介因素。 4. 成败反馈的调节作用:两大新悖论 (17:44 - 25:25) 研究进一步引入成功与失败的反馈来观察其影响。 成功后:“英雄式成功”悖论。与AI合作成功后,人们倾向于将功劳更多地归于自己(一种被放大的“自我服务偏见”),因为AI伙伴不会“争功”。这种归因进一步强化了掌控感和主体责任感,形成“成功→更强掌控感→更大胆冒险”的正向循环。 失败后:“孤独式失败”悖论。最令人意外的发现:与AI合作失败后,人们并没有“甩锅”给AI。他们承担的主体责任感水平与和真人合作失败时同样高。这表明,AI无法在心理层面真正分担失败带来的责任重负,最终的心理负担仍由人类独自承担。 第四部分:理论升华与现实启示 (25:25 - 35:06) (25:25 - 28:31) 核心概念:“缺席的他者” (The Absent Other)。将所有发现整合于此概念之下:AI在功能上“在场”,但在能够共情、共担心理责任的层面上是“缺席”的。这种“伪合作”状态造成一种“强化的独处感”,放大了人的主体感受和冒险倾向。 (28:31 - 31:20) 现实启示与风险警示。研究提醒我们,人机合作是深刻的心理学问题,AI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放大我们固有的心理偏见和冒险冲动。在高风险领域(如自动驾驶、医疗诊断、金融投资),我们需要对这种心理效应保持高度警觉,避免因“英雄式成功”的错觉而低估风险。• (31:20 - 33:35) 总结与未来挑战。再次梳理了研究的核心逻辑链条,并强调在自动驾驶、医疗等高风险领域,理解这种心理效应事关安全与伦理,需要设计更合理的风险控制与责任分担机制。【关于本播客】在这个AI技术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我们不禁自问:作为“人”的独特价值究竟是什么?本播客借助经典哲学与社会学著作,与AI深度对谈,共同探寻在智能时代里安身立命的路径。🎧 在其他平台收听:*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UCTkCuYSc14WdVboln1UJaBPy5hI62Xq* 小宇宙: 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6811f40a6b45dee62db6b477* Apple Podcasts: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id1811972474*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4ExTP0ADTkLE74xDfXr4EQ👋 联系与互动:[email protected]://x.com/kexinxie630#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 #AI #哲学
    --------  
    35:06

More Society & Culture podcasts

About 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

在这个AI技术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我们不禁自问:作为“人”的独特价值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过好这一生? 本播客正是为了回应这一时代之问而生。每一期,我将借助一本经典哲学或社会学著作的深邃智慧,与AI深度对谈,共同探寻在智能时代里安身立命的路径。这既是我个人的思考之旅,也希望能与抱有同样困惑的你一路同行。 我们采用独特的“人机协同”模式创作:由我设定方向,与AI(NotebookLM)共同分析经典、生成对话,为您呈现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如果你对科技着迷,却也为人类主体性的未来感到忧虑,渴望在信息洪流中活出更真实、更有创造力的生活,那么这个播客就是为你准备的。 更特别的是,我们不止于倾听。每期节目下方,你都会找到一个公开的NotebookLM链接,里面包含了本期所用的全部资料。这不仅是参考,更是你亲自下场探索的邀请函。你可以随时进入,提出自己的问题,获得独一无二的启发。 期待你的加入,让我们一起思考,共同探索。 如果你有任何想要深度探讨的主题或对节目提到的资料感兴趣,欢迎邮件联系我:[email protected]
Podcast website

Listen to 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 Dig It with Jo Whiley and Zoe Ball and many other podca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radio.net app

Get the free radio.net app

  • Stations and podcasts to bookmark
  • Stream via Wi-Fi or Bluetooth
  • Supports Carplay & Android Auto
  • Many other app features
Social
v7.23.7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9/11/2025 - 11:10:2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