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Stations
Top Stations
1
RTÉ Radio 1
2
NewsTalk 106-108fm
3
BBC Radio 4
4
Europa FM România
5
Christmas FM Ireland
6
BBC World Service
7
talkSPORT
8
Today FM
9
BBC Radio 4 Extra
10
RMF24
Top 100 Stations
Podcast
Top podcasts
1
Cover
2
Crime World
3
The Rest Is History
4
The Rest Is Politics
5
The Spill
6
Sherlock Holmes Short Stories
7
The Gambler
8
The Rest Is Entertainment
9
Kill List
10
Indo Sport
Show podcast categories
Live Sports
Live Sports streams
Now new and free: Live sports on radio.net.
UEFA Champions League
UEFA Europa League
Premier League
NFL
NBA
MLB
NHL
Show more
Near You
Stations Near You
See all stations near you
Genres
Popular Genres
Pop
Rock
Hip Hop
Chillout
Country
Oldies
Electro
Alternative
80s
Classical
House
Jazz
Top 40 & Charts
Soul
Classic Rock
Blues
Latin
90s
R'n'B
Urban
Ballads
Gothic
Punk
Hard Rock
Salsa
See all genres
Topics
Further Topics
News
Culture
Sports
Religion
Children
DJ
Comedy
Campus Radio
Interview
Christmas
Music
Education
See all topics
The station's stream will start in {time} sec.
Podcasts
Education
歷史學柑仔店
Listen to 歷史學柑仔店 in the App
(524)
(250,057)
Save favourites
Alarm
Sleep timer
Save favourites
Alarm
Sleep timer
Download for free i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for free in the Play Store
歷史學柑仔店
歷史學柑仔店作者群
add
2014年4月4日,一群志同道合的歷史學者,因太陽花學運的契機,創辦歷史學柑仔店,並以理念「從臺灣思考歷史書寫」發表面向大眾的史學文章。當時臉書(Facebook)是最受歡迎的社群媒體平台,柑仔店經營至今也累積了3萬多人次的粉絲。 今天,社群媒體以極快的速度更迭,年輕世代除了使用臉書與IG瀏覽貼文,也漸漸興起一陣以P...
More
Education
History
Available Episodes
5 of 6
EP06|余英時眼裡的中國政治傳統
〈余英時眼裡的中國政治傳統〉 傅揚(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我們可以怎麼樣從整體上把握 #傳統中國、特別是秦朝確立 #皇帝 統治後,一直延續至二十世紀初的政治傳統? #余英時 的學思歷程和各種見解,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余英時是二十世紀後半享譽國際的人文學者,為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做出巨大貢獻,在中文世界尤具影響力。他一個極為人稱道之處,就是關於思想史和儒學的著述,而此二者與政治有密切關係。他也很早便指出,中國史上大一統政府的延續性、帝王至高無上之特性、社會經濟發展、價值觀念、以至宗教和法律制度的表現等,皆『和 #中國的政治傳統 密切相關』。當然,余英時的觀點,無法代表所有歷史學家眼裡的中國政治傳統,但無論同意與否,我認為他的看法確實值得重視,也是未來尋求更深入探究和比較的一個良好出發點。」 余英時在人文學術上做出極大貢獻,許多作品在臺灣是由聯經出版事業公司發行,甚富影響力。余先生過世後,聯經也在網站上規劃紀念專輯,有助認識他的學思歷程和各種見解。以中國政治傳統來說,皇帝及其權力、士/知識人 與政治傳統、秩序的理念、秩序觀的變化,可說是把握他對中國政治傳統觀點的幾條線索。 「和許多研究中國歷史及文化的學者一樣,余英時認為皇帝制度,或說皇帝的至高權力,是影響甚至決定傳統政治文化面貌的重要因素。……皇權統治(皇帝制度)是秦朝兼併六國後才確立的,而皇權的發展也跟學術思潮有關。余英時指出戰國時期學術自由『提供了許多可能性』,讓人可以『對當時政治、社會種種大問題提出各種解答』。但秦朝以降開始壓制學術自由,要以皇帝和政治的權威介入思想,明、清時期尤其激烈。」 上述想法,可說是源於余英時早年的名篇〈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整個中國政治傳統,可謂是環繞皇帝及其權威而建立起來的。皇權的壓迫,也會影響到知識人本身的學術和政治選擇。如明代政治風氣往往打壓讀書人,限制他們在政治舞台上追求理想的可能。不過,皇帝及皇權雖然佔據極重要的位置,但余英時並未簡單為中國政治傳統貼上君主專制這個標籤;中國政治傳統中至少有兩股力量──官僚制度與士人的政治觀念,能為皇帝權威設下若干約束。由於官僚的主體是士人,提出政治理念的也是他們,皇帝與官僚和政治理念的互動,也不妨理解為皇權與士人的互動。 「在余英時眼中,把握士或知識人的角色,是理解中國政治傳統必不可少的一環。他認為中國的知識人從公元前五世紀開始,便著意於透過『道』改變世界;但另一方面,由於缺乏限制皇權的制度性憑藉,中國知識人只能靠『修身』、『精神修養』,以此得『道』來對抗皇帝。因為『道』的『唯一保證』,是知識人的內心修養。」 不過,「道」的內涵是什麼呢?另一方面,「士人」群體如何產生,又如何在19世紀開始產生轉變?近代的知識人,和傳統的「士」精神又有何共通呢?這些問題,都是余英時論述士人與政治傳統時的關懷重點。另一方面,士人所追求的「道」,核心的追求如果是建立秩序,那此一秩序,又會以什麼樣貌展現呢? 「余英時就以『倫』為中心分析中國的秩序觀。在他看來,『倫』或『人倫』涉及人與人、群體和不同社群的關係,本身就與秩序息息相關。在個人的層次之上,所有政治、社會組織都與人的互動有關,都是人倫關係的逐步擴大,最基本的出發點則是家庭。許多政治理念,例如『均』、『安』、『和』,既是治國的目標,也是家庭所追求的狀態。能把家庭處理好,才有可能建立理想的政治秩序。」 這種建立和評估這種人倫秩序的原則,以及倫理與政治觀念,主要源於何處呢?這樣的秩序觀歷經怎樣的內部折衝,又在十九世紀末西方軍事力量與觀念的衝擊下,產生怎樣的根本改變?新型態的秩序,又走向何方? 最後,政治傳統的確立、變化與重建,固然與思想觀念有關,但在此之上,余英時最為核心的關懷,又是什麼呢? 本週的柑仔店新品,一起跟著傅揚的介紹,來看看余英時如何看待中國政治傳統,各種觀點又如何反映他的關懷與企盼──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3s ➤歷史學柑仔店FB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forumtw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5:39
EP05|清帝國與那些「沒有數字」的人
【柑仔店新品上架】 〈清帝國與那些沒有數字的人〉 韓承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你相信 #數字 嗎?相信數字所建構的世界就等同於事實嗎? 你知道19世紀中葉以後,中國從中央政府到地方知識人,是多麼狂熱地追求各種統計數字嗎?! 「中國人沒有精確掌握和使用數字的習慣,這是在近代史料裡頭常見的一種說法。這裡面有來自外部的聲音,也有發自國人的批評與反省。……『我們沒有數字』這種意見,在科學調查與研究的推波助瀾下,顯得益發真實與緊張。20世紀以降,配合著1920年代以來主張實地調查和搜集民間各種數字資料的社會調查運動,越來越多人發現『中國缺乏數字』。」 19世紀晚期開始,美國公理會傳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便在著作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指出,中國人總是含糊地認識數目字;梁啟超更指出問題的核心在於問題,中國缺乏 #統計數字 和相關知識及制度。不過,國家如果欠缺搜集數字資料的統計技術,是優點還是缺點呢? 「如果直接站在現代、西方和理性思維的角度,那統計學之於國家治理自然是必須具備的技術工具。但我們更應該去追蹤,在國家嘗試透過數字治理建構『國家—社會∕人民』關係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的張力。但是當我們把這個問題放到 #晚清 時候來看,狀況就不太一樣了。當時追求統計學與數字者,都還未能想像或預測到這種內在矛盾與張力,只是熱切的希望中國能搜集並製造更多能反映國家真實樣貌的數字。」 對晚清的中國知識分子而言,缺乏統計技術,自然是重大的缺陷。這時候,一本來自域外、翻譯自 #西方統計年鑑(Year Book),用各種數字來描寫世界萬象的書冊──由傳教士林樂知(Andrew Young John William Allen, 1836-1907)口譯和鄭昌棪(生卒年不詳)撰作,江南機器製造局於1875-1876年出版的《列國歲計政要》,吸引了眾人的眼光。這種編纂及出版目的的參考性書籍,在晚清為何且如何引起大家的注意和討論呢? 「從西方傳來的年鑑,以統計知識揭露了西方國家的勝出處,更彰顯中國的核心問題:行政官僚體系還未具備建構 #數字政治 的知識與技術。也就是說,國家若要富強,就必須要生產各種數字,掌握國家內部的事實。」 不過,傳統中國完全沒有處理數字的能力嗎?數學、卜算技術還有民間商業的複式簿記技術,不也是對數字的處理嗎? 「晚清時候可能沒有太多人會朝這個方向想,進而形成反省性思考。多數人是以『我們沒有數字』為出發點,急於建構一套新的治理模式。這個目的與晚清最後十年的立憲政治交織在一起,成為政府與知識人共同關懷的核心課題。只是,相信統計數字能富國強兵這種想法和主張,最後並沒能真的做出什麼成果,反倒讓國家與社會產生一種追求統計數字的形式主義困境。」 這種形式主義困境,展現在哪些地方,又反映晚清知識人怎樣的思考邏輯呢?另一方面,同時期的明治時期日本,又怎麼因應類似的統計數字挑戰呢? 最後,透過近代中國的案例,我們該如何看待眼前所見的各種數字、據其所提煉的各種公共意見和主張,又該如何評估數字所代表的「真實」呢? 本週的柑仔店新品,一起跟著韓承樺的介紹,來看看晚清的知識分子,如何面對「沒有數字」的困境,各種現象又如何反映時人的思考邏輯──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38 ➤歷史學柑仔店FB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forumtw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9:31
EP04|從大稻埕出發的「通識醫療史」課程
【柑仔店新品上架】 〈從大稻埕出發的「通識醫療史」課程〉 曾齡儀(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你知道 #臺灣醫療史 與 #大稻埕 的關聯嗎? #中草藥文化、#疫病防治,還有許多歷史上未被提及的醫療故事,都在這裡發生! 「大稻埕自晚清以來,因著『茶』帶動其他產業而成為商業興盛之地。到了日治時期更加繁榮,各種新文化、新思想傳入。……然而,大稻埕除了商業之外,在醫療方面也相當重要,因此,我們帶領北醫學生到大稻埕,透過走讀的方式認識當地歷史文化,並聚焦於大稻埕的漢藥與西方醫療的發展歷程。」 曾齡儀在本文介紹了她在臺北醫學大學教授的「通識醫療史」課程內容與目的,這門課程以大稻埕為歷史背景,探索當地的醫療文化和歷史發展。課程中,學生透過走讀和參訪,了解大稻埕的傳統漢藥與西醫的發展歷程。 傳教、漢醫、政治樣樣都行的斜槓醫生黃玉階是什麼樣的人?在當時的社會做了什麼事?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力? 「晚清至日治初期,臺灣也發生多起霍亂與鼠疫傳染病,當時沒有足夠的西醫師與現代醫療機構,人心惶惶、束手無策。黃玉階以其豐富的漢醫知識,努力配製藥丸藥散,施藥救人,並將醫療心得撰寫成書;除此之外,他也帶頭呼籲廢除女性纏足、男性辮髮的陋習,並憐憫失婚或無家可歸的婦女,成立「元珍醬菜館」,讓婦女們製作醬菜販賣營生。此外,他也擔任大稻埕區和大龍峒區的區長,具有政治影響力。」 西醫流行起來之後,中醫在現代台灣的處境有何變化? 「中草藥在臺灣社會扮演重要角色,青春期的轉骨湯、四物湯,中老年的補氣養生,還有四季時令的食補食療,中藥材與我們的生活可說是息息相關。然而,中藥產業面臨嚴重的衰退危機,目前全臺僅剩下八千家左右的中藥行……探究其原因,消費模式的改變、人才傳承困難,加上國家法規的限制,導致二、三十年未核發新的中藥行執照,都造成中藥產業的急速萎縮。」 大稻埕只有 #中醫 嗎?除了我們在歷史課本看到的由蔣渭水開設的大安醫院,還有哪些 #西醫 診所或事蹟呢? 「『#中藥』是大稻埕的主要產業,但中藥之外,大稻埕其實也有非常豐富的西醫故事。日治至1970年代,由於這裡商業繁榮,吸引許多西醫師在此開業……大稻埕在西醫方面有許多的『第一』,例如:臺灣第一位公醫黃瑤琨、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第一位正式完成西方醫學教育的外科醫師謝唐山。除此之外,大稻埕還有非常多西式醫療院所,包括大名鼎鼎的蔣渭水(大安醫院)、二二八受難者施江南(四方內科醫院)、創立美和少棒隊的徐傍興(徐外科醫院)等。」 那麼關於女性的 #婦產科 呢?從 #傳統時代、#日治時期,一直到 #戰後,婦女與婦產科醫師的觀念有什麼改變?又有使用了哪些醫療器材? 「因有感於大稻埕人口眾多,卻少有臺灣人專職婦科醫師,臺灣婦女若給日籍醫師看診,多少有語言的隔閡,於是1920年,高敬遠在大稻埕六館街開設臺灣第一間私立婦產科診所。不過,在民風保守的年代,許多婦女聽到要『內診』都花容失色、落荒而逃,因此剛開始時生意並不好,但因醫術高超,許多日本婦女也來看診,加上民智漸開,臺灣女性也慕名而來,『高產婦人科醫院』的名聲也更加響亮。」 在繁盛的商業之外,醫療也是大稻埕歷史上相當重要的一條線索;本週的柑仔店新品,跟著曾齡儀的「通識醫療史」課程,深入大稻埕的歷史現場,了解臺灣醫療史的演變!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2y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5:57
EP03|「降清」與「反清」——十七世紀文獻對吳三桂的記述
【柑仔店新品上架】 〈「降清」與「反清」――十七世紀文獻對吳三桂的記述〉 葉高樹(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吳三桂為什麼要引清兵入關?「衝冠一怒為紅顏」是真的嗎? 降清後又「反清復明」,讓他落得兩面不是人的下場?! 「吳三桂 一生面臨若干重大抉擇,無論是『降清』或『反清』,都得不到世人的諒解。反映在現存文獻有關吳三桂的記述,呈現幾個特點:一、各種載籍的內容不盡相同,評價亦有出入;二、間有肯定的意見,但未受重視;三、愈晚出的資料,其立場愈受官方觀點影響。」 時至今日,吳三桂仍常被社會大眾視為「投降主義」、「勾結外人」或「漢奸」的代名詞。清代以來,對吳三桂的評價多屬負面,且時間愈後,言詞愈為激烈。清初,漢族將「亡國」的情緒,發洩在引清軍入關的吳三桂身上;清廷為實現中央集權,也對發動「三藩之亂」(1673-1681)的他嚴厲譴責。到了清末,反滿革命運動以及接踵而來的反帝國主義風潮,因投降而導致中國淪為「異族」統治的吳三桂,更是眾矢之的。不過,關於他的種種傳說,我們又能如何在史料中找到佐證呢? 為什麼要引清兵入關? 「私家著述有關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動機,不外是『借兵復仇』,但各書記載頗有出入,可歸納為三種類型:一、為父報仇;二、為崇禎皇帝報仇;三、為報愛妾陳沅被奪之仇。」 「衝冠一怒為紅顏」是真的嗎? 「吳三桂在情感上雖極度依戀陳圓圓,但在關鍵時刻的種種決斷,陳圓圓的影響力如何,旁人無從了解;經吳偉業以文學手法鋪陳後,陳圓圓卻因『紅顏禍水』而遭世人唾罵。……惟吳偉業詩中另有『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說明兒女情事無關重要,自古英雄亦不能免,是吳三桂個人抉擇的失誤,才有『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的結局。」 時人怎麼評價吳三桂向清借兵之舉呢? 「順治年間,由於各人立場不同,對借兵復仇的評價也不一。康熙朝中期,受三藩反清事件影響,時人對吳三桂的評價急轉直下。……但在一片誅伐聲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藏有一份年月不詳、殘缺不全且佚名的檔案,題為〈論吳三桂殘件〉,對吳三桂一生的重要活動,提出截然不同的看法。以借兵復仇事為例,〈殘件〉認為是『以報君橋之讎,以雪國家之難,以甦四民之困,揆此數行,千古之下,可稱大忠、大義、大仁孝之聖賢也』。」 對於吳三桂揭起「反清復明」大旗,引發三藩之亂,〈殘件〉又有怎樣的評價呢?各種史料之間又有何差異,可能反映哪些不同的立場呢? 本週的柑仔店新品,一起跟著葉高樹的介紹,來看看17世紀的人們如何評價吳三桂,各種說法又如何折衝與流傳,最終形成今日對吳三桂的既定印象──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2f ➤歷史學柑仔店FB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forumtw/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5:43
EP02|「大家都是平埔族後裔」的神話與現實
【柑仔店新品上架】 〈「大家都是平埔族後裔」的神話與現實〉 葉高華(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近年來,有些人深信『多數臺灣人是平埔族後裔』的傳聞。然而,日治時期嚴密的戶口登記資料清楚表明:漢人婚配平埔原住民的比率相當低,整體而言不到1%。只有那些在平埔村落裡做為少數群體的漢人較可能與平埔原住民通婚。一旦離開平埔村落,想遇到一位平埔原住民都不容易。」 時至今日,仍有部分人認為平埔族群早已與漢人融為一體。然而根據日治時期的戶口資料及清代臺灣史的史料,平埔族群的人口在17至19世紀始終維持在低於5萬的水準,與漢人通婚的比例也相當有限。除此之外,平埔族群更因為生產力限制、屠殺、瘟疫、及土地流失等原因而使人口難以增長。葉高華揭示了坊間常見的三個「大家都是平埔族後裔」的說法,並用四個歷史事實一一擊破: 一、 Q:清國佔領臺灣之前,臺灣已經到處都是「平埔族」,這些人不可能大量消失吧? A:其實根據史料,從17世紀至19世紀,平埔族群一直不超過5萬人。 二、 Q:清國佔領臺灣後,實施叫做「臺灣編查流寓例」的制度,把很多漢人趕回中國大陸,並且實施海禁,漢人很難來到臺灣或留在臺灣,因此留在台灣的都是「平埔族」吧? A:傳說中的「臺灣編查流寓例」是將不同時期制度揉捏成一團的結果,任何一個時間點都不存在這種制度。 三、 Q:雖然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統計顯示平埔族群只有四萬多人,但是,人口會自然成長,不可能過了兩百多年還是四萬多人吧?如果漢人來台困難,那麼增長的都是平埔族人,或是平埔族與漢人通婚的後代。 A:首先,平埔族群因為生產力限制、屠殺、瘟疫、及土地流失所以人口難以增長;除此之外,清國為了「分而治之」,也相當刻意區隔漢人與原住民。 本週的柑仔店新品,一起跟著葉高華縝密的史料分析,破除「大家都是平埔族後裔」的迷思,重新重視平埔族群的文化保存議題!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1j ➤歷史學柑仔店FB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forumtw/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5:28
Show more
More Education podcasts
Learning English from the News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ing
NEW Season 3, Waterways through Time with historian, Turtle Bunbury
Education, History
anything goes with emma chamberlain
Education, Self-Improvement, Society & Culture, Personal Journals
Speaking Irish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ing
The Mel Robbins Podcast
Education, Health & Wellness, Society & Culture
The Jordan B. Peterson Podcast
Education, Science, Society & Culture
The Daily Stoic
Education, Self-Improvement, Business, Society & Culture
The Rich Roll Podcast
Education, Self-Improvement, Health & Wellness, Society & Culture
Dear Gabby
Education, Self-Improvement, Religion & Spirituality, Spirituality, Health & Wellness, Mental Health
Good Life Project
Education, Self-Improvement, Business, Health & Wellness
Trending Education podcasts
Learn Italian with Joy of Languages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ing, Education, Courses
I Missed Me
Education, Self-Improvement, Health & Wellness, Mental Health, Religion & Spirituality, Spirituality, Society & Culture, Personal Journals
Good Life Project
Education, Self-Improvement, Business, Health & Wellness
A Normal Meets A Nerd
Education, Science, History
Pre-Hospital Care Podcast
Education
A Christmas Carol by Charles Dickens - Free Audiobook
Education, Fiction
Dear Gabby
Education, Self-Improvement, Religion & Spirituality, Spirituality, Health & Wellness, Mental Health
anything goes with emma chamberlain
Education, Self-Improvement, Society & Culture, Personal Journals
Learning English from the News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ing
The Rich Roll Podcast
Education, Self-Improvement, Health & Wellness, Society & Culture
Know Thyself
Education, Self-Improvement
Am I the Genius?
Education, Self-Improvement
The Jordan Harbinger Show
Education, Self-Improvement, Business, Entrepreneurship,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About 歷史學柑仔店
2014年4月4日,一群志同道合的歷史學者,因太陽花學運的契機,創辦歷史學柑仔店,並以理念「從臺灣思考歷史書寫」發表面向大眾的史學文章。當時臉書(Facebook)是最受歡迎的社群媒體平台,柑仔店經營至今也累積了3萬多人次的粉絲。 今天,社群媒體以極快的速度更迭,年輕世代除了使用臉書與IG瀏覽貼文,也漸漸興起一陣以Podcast節目吸取知識的浪潮。作為歷史學者自發的非營利知識傳播平台,柑仔店決定結合AI的力量,將一篇篇文章轉化為容易吸收的Podcast節目,讓喜歡柑仔店的朋友也能用短短5分鐘的時間,在通勤路上或運動時,吸收一則歷史小知識。 那還等什麼呢?快來光臨歷史學柑仔店,包準讓您滿載而歸!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歷史學柑仔店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forumtw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Podcast website
Listen to 歷史學柑仔店, Learning English from the News and many other podca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radio.net app
Get the free radio.net app
Stations and podcasts to bookmark
Stream via Wi-Fi or Bluetooth
Supports Carplay & Android Auto
Many other app features
Open app
Get the free radio.net app
Stations and podcasts to bookmark
Stream via Wi-Fi or Bluetooth
Supports Carplay & Android Auto
Many other app features
歷史學柑仔店
Scan code,
download the app,
start listening.
Company
About radio.net
Press
Advertise with us
Broadcast with us
Legal
Terms of use
Privacy Policy
Legal notice
Privacy-Manager
Service
Contact
Apps
Help / FAQ
Apps
iPhone
iPad
Android
Social
Ireland
v7.1.1
| © 2007-2024 radio.de GmbH
Generated: 12/26/2024 - 4:42:2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