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仔店播客】
EP26|數位時代的歷史學研究:一些方法論的思考
你是否察覺到,我們對「歷史」的理解與研究方法,正在被電腦與人工智慧(AI)深刻重塑?早在四十多年前,這場方法論大革命的火苗就在台灣點燃。具體來說,1984 年由中研院啟動的「史籍自動化—食貨志輸入電腦」計畫,標誌著我國文史研究正式進入數位時代。歷史學在本質上是收集與處理資訊的學術活動,因此,隨著個人電腦普及、網路傳輸加速,以及資訊科技的不斷進展,這場變革深刻影響了歷史研究的兩大核心階段。首先,在史料收集方面,數位化讓訊息能夠精確複製並快速傳遞,使研究者可以透過網路輕鬆取得許多原本需要繁瑣程序才能獲得的史料。同時,高解析度的圖像與影音資料等非文字史料也能更容易地整合進研究中。然而,便利性帶來風險,研究者必須反思過度依賴資料庫可能導致對未數位化稀有檔案的忽視,以及史料在數位化過程中丟失其物質性資訊(如紙張質地)或割裂其原有時空脈絡的弊病。
數位化接著徹底改變了史料的處理方式。電腦能迅速完成傳統上耗費大量精力的人工抄錄、製作索引等基礎工作,讓研究者得以轉向「遙讀」(distant reading)等大規模文本分析方法。本集將深入探討如何運用文本探勘(text mining)、主題模型(topic modeling)、社會網絡分析(SNA)與地理資訊系統(GIS)等數位工具,來協助辨識文本中難以察覺的模式與關聯。這些數位方法旨在尋找共相與規律,但歷史研究更著重於這些趨勢所依附的特定時空脈絡及其與史料性質的關係。因此,如何在量化結果與歷史解釋力之間取得平衡,並將數位工具視為觸發靈感、推動論述建構的助力,而非取代研究者判斷的最終結論,成為數位時代歷史學家必須面對的方法論挑戰。
近年來最大的衝擊來自於以大型語言模型(LLM)為基礎的生成式 AI。雖然 AI 在清理文件、搜尋研究等基礎工作上具有強大潛力,但它生成出的文本卻可能產生看似合理卻虛構的「幻覺」。更關鍵的是,這類生成文本因為脫離了原有的生產脈絡,不具有可追溯的時空背景,形成了極具挑戰性的「反歷史訊息」。這直接衝擊了傳統歷史學對於史料「出處」與「原本」的嚴謹規範。當 AI 深度參與思考過程時,研究者必須具備紮實的史學訓練,才能提升其「鑑別能力」,判斷哪些內容有依據、哪些屬於虛構。正如「漢籍資料庫」推動者所言,學術研究若要持續保持活力,就必須在資訊科技的「無常(進步)裡輪迴」。數位化並非單純的外在工具,而是推動歷史學不斷更新、擴大史料定義、並開啟前所未有創造性可能的內在動力。
Podcast
➤Spotify https://reurl.cc/LlLzNa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1b7aeG
➤SoundOn https://reurl.cc/ZVq5XQ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9:19
--------
9:19
EP25|近代台灣人的養雞生活——閱讀小筆記分享
【柑仔店新品上架】
〈近代台灣人的養雞生活——閱讀小筆記分享〉
鄭麗榕(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在肉食歷史中,經濟動物進入工場化養殖,都市屠宰場產生,經濟動物退出社會大眾的日常視線(所謂隱形、invisible),是一個重要的新階段。之後大家吃的肉變多了,餐餐消費肉食變得輕而易舉。對台灣而言,這可能是在1960年代發生的一個鉅變,之前多是家庭式小型養殖家畜,各家親養,也親自宰殺,當時缺乏冷藏設備,無需透過複雜交通運輸,一切可在社區內進行,但整個過程大眾可親見或參與。工場化後,集約化農業系統將動物永久或長期圈養在室內,除了身邊同伴動物,真正的動物──活著的和垂死的動物──已經不再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眾對動物既不了解也不關注。史學家稱這是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的變化。」
台灣人與雞的關係百年來都一樣嗎?從晚清庭院放養、日治時期引入新品種與工場化萌芽,到戰後走向集約化飼養,其實雞的飼養方式有相當劇烈的轉變。清治時期,雞隻與豬群常在庭院間自由穿梭,構成庶民生活的一部分。當時特殊的飼養方式「閹雞」,不僅能讓公雞肉質更佳,也被賦予深刻的社會文化意涵。到了日治時期,日本統治者將圈養模式引進台灣,並從國外引入如羅德島雞種等新品種,受到諸多讚譽。日治時期,養雞目的趨於多元,除了仕紳將其作為賞玩閒趣外,更多是基於經濟考量,甚至在1930年代已出現「養雞工場」,預示著現代化養殖的開端。
然而現代的台灣人與雞之間的關係,還是要到是1960年代才確立下來。養雞業走向工場化與集約式飼養。這使得動物逐漸「隱形」,退出社會大眾的日常視線,史學家稱之為: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的現象。過去自給自足的養雞型態,被集約農業系統取代,動物被長期圈養在室內小方格中,例如吳新榮於1965年拍攝的養雞場,300多隻蛋雞被侷限在小方格中,與過去自由活動的雞隻形成鮮明對比。這場快速的轉變,讓肉食變得輕而易舉,卻也導致人們與動物生命之間的距離被拉開。
本週的柑仔店文章,邀請您一同跟著鄭麗榕的腳步,探索台灣人與家禽之間的曾經親密又逐漸隱形的歷史。透過養雞的故事,我們一同探究台灣史上人類生活轉變的軌跡。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a7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歷史學柑仔店FB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forumtw/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8:27
--------
8:27
EP24|照護歷史學「聽說讀寫」:用生命故事串起超高齡社會的你我他
【柑仔店新品上架】
〈照護歷史學「聽說讀寫」:用生命故事串起超高齡社會的你我他〉
許宏彬(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五月的某個下午,我開車載兩位歷史系同學,一起去參加阿信阿嬤的告別式。
不,阿信阿嬤不是我們的親戚,也不是系上老師。我們跟阿嬤的因緣,是因為一堂課:照護歷史學『聽說讀寫』。
就在今年(2025年),臺灣就要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我們歷史學與超高齡社會的關係是什麼?我們歷史專業的研究、教學及服務可以做些什麼?超高齡社會除了是危機、是壓力、是難題,或是商機之外,有沒有可能也是個寶貴的機會,跟臺灣社會說明史學專業及史學方法的重要性及價值?」
臺灣即將在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這不僅帶來潛在的危機與壓力,更是一個寶貴的機會,讓我們重新思考「照護」的意義與方式。長期以來,長輩常被視為需要被服務或解決的對象,然而,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許宏彬卻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視角:在歷史學的眼裡,長輩是我們由下而上去尊敬、學習,更是帶領我們重回歷史現場的「老師」。
成大歷史系自2024年起積極推動「照護歷史學」深耕計畫,旨在鼓勵學者投入相關研究(History of Care),並運用歷史學方法親身實踐高齡照護(History as Care)。其中,一門名為「聽說讀寫」的課程,便是這項計畫的初步嘗試,它巧妙地結合了歷史、醫療與長照等不同專業。
這門課程的核心,並非傳統的研究訪談,而是以長輩為主體,強調彈性與同理的「聊天」。它借鑑了日本「聞き書き」(聆聽與記錄)的方法,讓長輩自由地說出他們想說的故事,記錄者用心聆聽並寫下長輩當時的話語與心情。然而,「聽說讀寫」更超越了單純的聽與寫,它融入了歷史學獨特的「讀」與「說」:透過一手史料與二手研究的蒐集與閱讀,掌握適當的時空脈絡,讓學生能更有意義地與長輩互動,彷彿將「球」送至最適合長輩揮擊的位置,引導他們說出心底深藏的故事,即使面對感官衰退或記憶模糊,也能重現生命光采。
在未來,當我們都有年老、失能的一天,「聽說讀寫」期許歷史學能扮演島嶼之間浮動的軌道與橋樑,為長輩、為關心照護他們的人們,也為現在與未來的我們,紀錄、串連並產出意義。
本週的柑仔店文章,邀請您一同跟著許宏彬的腳步,一同深入了解這門結合人文關懷與專業實踐的創新課程,看歷史學如何以其獨特而溫柔的力量,在超高齡社會中,為每個生命書寫動人的篇章。
➤閱讀全文請至 https://wp.me/paSMXO-28w
➤歷史學柑仔店IG https://www.instagram.com/historykamatiam/
➤歷史學柑仔店FB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forumtw/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